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瑞娟 筆名黃娟,桃園縣楊梅人,1934年出生於新竹市,後遷居台北,先後畢業於新竹女中初中部、省立台北女師專,曾任中小學教師,1960年代開始小說創作,1968年赴美定居,曾任北美台灣文學研究會會長,1988年獲吳濁流文學獎,1999年獲吳三連文藝獎。著有作品《愛莎岡的女孩》、《虹虹的世界》、《啞婚》等,其中《楊梅三部曲》「歷史的腳印」、「寒蟬」與「落土蕃薯」為最具代表性作品,十足展現了女性觀察的細膩。2019年獲第21屆國家文藝獎。[1]

目錄

獲獎

黃娟,為戰後第二代小說家中少數的女作家之一,她以超過 50 年的文學實踐,關懷主體在時空流轉、社會變遷、國族轉替中的自我探索,特別是女性的生命處境。 1968 年她赴美定居後,將重心寄予家庭而沉潛多時, 1980 年代重執創作之筆,以「台美人」的獨特觀照,再度被台灣文壇所憶起。

評審認為,黃娟創作就題材的開創性、表現手法的獨特性上,都是台灣文學史中不容忽略的聲音,從日治時代到移民經驗,從女性的自覺到民族的歷史,黃娟一直默默耕耘,堅持自己的路,展現了純粹深刻的藝術特質,極具代表性。[2]

獲得國家文藝獎,黃娟表示,得獎是甜蜜的,尤其是沒有期待的大獎。想起兩年前被遺漏在百大之外的心酸和落寞感,至今難忘。幸好有知己及好友重新把我介紹給台灣文壇,終於有了今天的榮耀,感謝各位的關心![3]

捐畢生心血

黃娟,2019年6月1日將其畢生創作心血全數捐贈給客發中心台灣客家文化館,包含創作手稿、書籍、獎牌、信件等共約400多件,將收錄於「看見客家蒐藏」特展覽,期盼將客家文學發揚光大,讓世人更親近。

黃娟的創作十分豐富,其中《楊梅三部曲》,自2001年《歷史的腳印》、2003年《寒蟬》到2005年《落土蕃薯》,前後10年記錄黃娟一生經歷的日治時期、戒嚴時期和思國懷鄉的旅美生活等3大階段。

長期旅居國外的黃娟在1995年12月返臺,在鍾肇政陪同下回到楊梅實地踏查,拜訪當地耆老進行田野調查,作品充分提及當時的地理環境與社會時事,為臺灣歷史留下極具參考價值的文學史料。

黃娟在文學創作上獲獎無數,除客家終身貢獻獎外,還獲得臺美文教基金會頒發的人文科學成就獎、臺灣文學家牛津獎、吳三連文藝獎等,黃娟身為客家籍「台美人」的觀點,深刻感受中西方文化衝擊並反思,解構、再現客家群體意識,擁有豐厚傳承意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