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元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字宋卿,出生於中國湖北省黃陂縣黎家河(今屬大悟縣),人稱「黎黃陂」,中國政治家軍事家中央軍政府都督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第二位國家元首中華民國總統

黎元洪
任期
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4日
前任 袁世凱
繼任 馮國璋
任期
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
前任 徐世昌
繼任 曹錕
任期
1912年1月1日-1916年6月6日
總統 孫中山
袁世凱
前任 首任
繼任 馮國璋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同治三年(1864年)9月19日
湖北省黃陂縣
逝世 1928年6月3日(1928-06-03)(63歲)
籍貫 中國湖北省大悟縣
政黨 共和黨
進步黨
研究系
北洋軍
配偶 吳敬君
  • 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機械科畢業1888
  • (軍政府)湖北軍都督
  • (軍政府)湖北軍總司令
  • 中央軍政府大都督
  • 假定大元帥
  • 臨時政府副總統
  • 大總統
  • 進步黨理事長
  • 參政院院長
  • 中美實業公司董事長

清末加入海軍,後擔任新軍協統武昌起義後,擔任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袁世凱大總統死後,曾兩次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生平

《黎氏族譜》記載了黎元洪的家世。不同於以往記載他祖籍安徽宿松,族譜中認為黎的祖先來自江西。並且記載黎元洪在漢陽度過了少年時代。]]黎氏祖籍原系安徽省宿松縣,自祖父起即經商湖北省,遂入黃州籍。1883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為人謹厚,勤學,對引擎修造學尤具心得,為師長嚴復薩鎮冰等所賞識,嚴復評他:「德高才疏」。畢業後,派往廣東服役,曾在廣東水師中任廣甲號二管輪。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艦擊沉,飄海遇救。之後投靠張之洞,被派督練新軍,並且多次赴日本學習軍事。1906年任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今制上校旅長團長),駐守湖北武昌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黎元洪藏身在朋友家中。革命黨人因為領袖皆不在武昌,強迫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成立後,先後推選黎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假定副元帥、大元帥。1912年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黎被選為臨時副總統。1912年2月鎮壓了反對他的武昌群英會暴動,9月鎮壓了南湖馬隊暴動

1913年6月9日,袁以「大總統令」,把江西都督李烈鈞免職,由駐節武昌之副總統黎元洪暫代。[1]10月,黎元洪正式當選副總統。12月被段祺瑞脅迫進京。

1915年袁世凱稱帝後,12月15日策令,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元洪極為反感,固辭,申令不許。

1916年袁世凱大總統死後,黎元洪於6月7日接續其未完成的任期為第一任大總統。1917年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因為爭議應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宣戰而決裂,段祺瑞以辭職威脅,黎元洪5月23日免去段的職務,段離開北京赴天津,擁段的11省督軍在各地宣佈獨立。黎元洪急召張勳入京調解,張勳坐鎮天津,要求黎解散國會。6月12日黎被迫下令解散國會。6月14日張勳帶領三千軍隊抵北京。7月1日張勳擁立十二歲的溥儀復辟。黎逃入東交民巷日本使館,電請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任段祺瑞為總理。復辟事件後為段祺瑞的討逆軍平息,張勳逃入荷蘭大使館,前後僅十二日。7月14日黎通電去職,馮國璋任代大總統,以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1922年直奉戰爭後,大總統徐世昌被驅逐。黎元洪復任大總統,次年6月被曹錕驅逐。後經過國會賄選,曹錕當選中華民國第三任大總統。

之後黎元洪寓居天津租界經商致富,有房地產七十餘處,晚年生活優渥,大力贊助教育事業。1928年病逝於天津英租界寓所。1935年國民政府武昌為黎元洪舉行國葬(墓在今武昌洪山區土公山南坡,華中師範大學校園內)。

遺電

元洪遭逄時會,得與創建民國之役。德薄位尊,時深惕厲。中間兩經當國,均不得行其志以去,退思補過,無時或忘。追維首義之初,主張罷言戰和,軍民分治,馴致裁兵廢督,身為之倡。一切措施,雖示能盡如人意,要無非力求和平統一,利國福民。不意十七年來,民生疾苦愈甚,國際地位愈危,桑梓之鄉,屢經變亂,辛亥同志,顛沛流離,負國負民,殊乖素志,頻年兵連禍結天瘡痍滿目,久已疾首痛心;此之濟案發生,外交岌岌,牽動舊疾,已非藥石所鹿挽囘,有不能不瀝誠作最後之忠告者; (一)國民於濟案,應以沉毅態度求外交正義之解決,不得有軌外行動; (二)從速召集國民大會,解決時局糾紛; (三)實行墾殖政策,化兵為農工,勿使袍澤失所; (四)調劑勞資,應適合全民心理與世界經濟趨潮,統籌兼顧,豫定翔實法規,行之以漸,毋率爾破壞社會組織及家庭制度,俾免各趨極端; (五)振興實業,以法律保障人民權利; (六)正德利用厚生,不可偏廢,毋忘數千年立國之根本精神,道德禮教,當視物質文明尤為重要; (七)革命為迫不得已之事,但願一勞永逸,俾國民得以早日休養生息,恢復元氣; (八)參酌近今中外情勢,似應採用國家社會主義,毋遽思破除國界,為外強所利用; (九)早定政治方針與教育宗旨,以法治範圍全國,應折中至當; (十)民元以來,凡無牴觸國體之創製,應仍舊保存,請勿輕議紛更。

評價

嚴復評價黎元洪說:「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則?以柔暗故!遍讀中西歷史,以為天下最危險者,無過良善暗懦人。下為一家之長,將不足以庇其家;出為一國之長,必不足以保其國。」

章太炎輓聯︰「繼大明太祖而興,玉步未更,倭寇豈能干正統;與五色國旗俱盡,鼎湖一去,譙周從此是元勳。」

張振武被殺案,黎元洪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後人總體評價黎元洪任大總統的北洋軍閥時期頻繁參與議會形式下的政治鬥爭,顯示出黎元洪從幾乎沒有共和意識的清代督統成長為共和制國家參政者的進步。而黎元洪後期的政治生活中也基本恪守了共和國家的基本準則,乃至袁、張勳兩次復辟活動中都給予了反對態度。由於黎在民國早期為穩定政局所作出的工作貢獻,後期工作上大多還是給予了正面的評價。

後代

軼事

其二女兒黎紹芳嫁給袁世凱九子袁克玖。黎紹芳生於1906年12月19日。1914年訂婚時才8歲。1934年28歲時與袁克玖結婚。後逝於精神病院。

著作

參考文獻

  1. 唐德剛:《袁氏當國》,台北:遠流出版,2002年8月1日,第122頁,ISBN 957-32-4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