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龍江哈爾濱市-哈爾濱萬達娛雪樂園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目錄

景點介紹

黑龍江松北國家濕地公園

繼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太陽島國家濕地公園、白魚泡國家濕地公園之後,哈爾濱市市區及周邊將擁有第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黑龍江松北國家濕地公園。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省林業廳、國家濕地管理中心已原則同意建立黑龍江松北國家濕地公園,現正按相關規定履行申報程序,預計8月向市民開放。該園將與周邊的葡萄採摘園、農業採摘園一起,成為市民近郊遊玩新景點。

松北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松北區萬寶鎮化家村東側的國家林業科技示範園區內,占地51.2公頃,其中濕地為32.9公頃。公園在保護原有蘆葦、香蒲等原生植物的同時,又引進花楸、暴馬丁香、水冬瓜等木本植物30餘種2萬餘株,引入塔頭苔草、水蔥、荷花等沉水、浮水植物20餘種;放養鯽魚、鯉魚、林蛙等魚類和兩棲動物20多萬尾(只)。

松北國家濕地公園屬北方寒地人工濕地景觀,位於我國東部候鳥遷徙通道上,每到遷徙季節,鴨雁成群、鸛鶴齊飛,形成宜人的觀鳥景觀。夏季,湖邊的灌木、湖內的魚群又吸引了蒼鷺、野鴨等鳥類在此築巢孵化。目前,公園內隨着原生濕地生態得到恢復,已有鳳頭、星鴉、斑嘴鴨等20餘種鳥類在此出沒。公園內已形成樹林草地、湖泊小溪、濕地風光、奇花異草等美景,是市民親近自然濕地的良好場所。目前,哈爾濱市已有國家級濕地公園9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黑龍江松北國家濕地公園

繼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太陽島國家濕地公園、白魚泡國家濕地公園之後,哈爾濱市市區及周邊將擁有第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黑龍江松北國家濕地公園。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省林業廳、國家濕地管理中心已原則同意建立黑龍江松北國家濕地公園,現正按相關規定履行申報程序,預計8月向市民開放。該園將與周邊的葡萄採摘園、農業採摘園一起,成為市民近郊遊玩新景點。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