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龍江哈爾濱市-哈爾濱歷母山寺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目錄

景點介紹

當時的「享安宮」正殿供奉着威武的關帝,中殿和東西配殿供奉着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後殿供奉莊嚴的觀音坐像。廟內有道人李教儒,隹永孝(主辯)孫園海(理事)等15名道士。

1948年,幾經戰火的歷母山寺,終未能躲過戰火的摧殘,毀壞殆盡。次年,在眾佛教信士的全力努力下,歷母山寺又得以修復。眾信士還在此成立了道德會,齊心耕作,全力維護,弘揚佛教事業。此時,歷母山寺香火極盛,香客雲集。每到寺院的廟會期,東三省及關內各省善男信女不辭數千里之遙,慕名紛沓而至,絡繹不絕,呈現出「千人萬馬赴歷母,共踏仙境求享安」之聖境。

大躍進時期,因創建蛤拉河子學校,滿足掃除文盲,普及教育的需要,當地政府決定撤廟建校,歷母山寺再一次被徹底拆毀。

覺聖法師初到歷母山時,寺院正處於百廢待興之時。法師為使寺院建設順利進行,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建寺申請,言辭懇切,深感人心。1998年,在覺聖法師的不懈努力下,在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吉林省廣濟寺的大力資助下,歷母山寺重建工程順利開工。這件當地信眾所期盼已久的大事,能夠得以實現,使得人心備受鼓舞。 在覺聖法師的帶領下,寺院僧俗齊心協力,共同建設,使得歷母山寺漸漸有了一定規模。寺院現已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0殿、東西偏殿、鐘樓、鼓樓,山門,後門護法堂及三層居士寮。除此以外,還有藏經樓等配套工程即將動工。

根據覺聖法師為歷母山寺所做的規劃,寺院不光是要進行基礎建設,還要將原有的自然景觀加以修飾,使得寺院整體建築宏大莊嚴,交相輝映。等到寺院建設完成,定能讓客僧雲集,成為造福於萬民千代的清靜仙境。為了這樣的目標,覺聖法師和歷母山寺全體僧俗,還在不懈努力着。在法師及十方信士的護持下,歷母山寺正在迎接它輝煌的未來。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歷母山寺院(原歷母山大廟)位於黑龍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鎮拉林河西岸。寺院所在的歷母山,山川秀麗,景色怡人。歷母山寺廟宇雄偉,莊嚴挺拔,是東北最大的廟宇之一。

據史料記載,歷母山寺院始建於宣統元年(公元1908年),由朱明元居士捐資所建。寺院初建時幾經波難,幸有道人李教儒全力相助,廟宇終得落成。歷母山寺初建時稱為「享安宮」,廟宇內主要供奉佛爺、關帝和觀音,屬龍門派。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