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興寺經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延安路北段西側燈芯巷口(近鳳起路路口),建於唐開成二年(837年),位於原龍興寺內,現寺已不存。該經幢是浙江省現存最早的石質經幢、杭州城內現存最早的建築物,也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唐代佛教建築實例。曾被譽為「武林城中罕見的唐人遺蹟」、「杭州金石之冠」。

目錄

概述

龍興寺經幢位於杭州市下城區延安北路燈芯巷口,原龍興寺內。據宋《咸淳臨安志》記載,龍興寺創建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當時邑人鮑侃舍宅建寺,稱為「發心寺」。據《龍興寺志》記載,唐神龍三年(707),改為「龍興寺」。

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1016),真宗賜額「大中祥符寺」,當時的規模很大,全寺又分為龍興、祥符、戒壇三寺。南宋紹興二年(1132),寺院僅留西南隅,其餘改為軍器所和民居。元兵攻入杭城後,寺毀。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建,稱「龍興祥符戒壇寺」。至正末年又毀。明萬曆年間重建戒壇寺,繼建祥符、龍興二寺。此後又數度興廢。龍興寺最後的一次維修在清光緒年間。1959年擴建延安路時拆除,僅存經幢。龍興寺經幢建於唐開成二年(837),唐大中五年(851)、五代梁乾化五年(915)、南宋淳祐八年(1248)、明崇禎九年(1636)、清順治十二年(1655),五次重修和竣立。原有東西兩座,隨着寺院的漸漸傾圮,現僅存其一[1]

歷史沿革

龍興寺始建於梁大同二年(536年),1959年在修建杭州市外貿局時被拆除,僅存其經幢。經幢曾一度被埋沒,明崇禎九年(1636年)從土中發掘出,屹立至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砸為數塊,但銘文尚大體可以辨認。因城區地勢不斷增高,幢底被埋於地面下約1.6米,1998年開始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對幢體進行糾偏,在幢基礎周圍澆築混凝土底板並做隔水處理,於幢外新建木構防護亭。後在經幢周圍加罩玻璃罩。1997年8月29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經幢特徵

幢高5.42米,平面呈八邊形,由須彌基座、平座、幢身、檐子、短柱及幢頂相疊而成,造型古樸,具有濃厚的唐代風格。基座為雙層束腰須彌座,其中下層刻有八尊托重力士,技法寫實,豐滿圓潤。幢身八面刻有唐代書法大家胡季良手書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身以上做二重檐,均為八角攢尖頂,幢頂為二重相輪之塔剎。

視頻

龍興寺經幢 相關視頻

杭州人也不一定知道:龍興寺經幢,唐代公元837的全國重點文物
023、龍興寺經幢 杭州錢塘江博物館 陳小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