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南市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縣,位於江西省最南端,隸屬贛州市,東鄰定南縣,西靠全南縣,北毗信豐縣,南接廣東省和平縣、連平縣;縣境東西最大距離6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5.5千米;是中國對外開放縣,105國道、大廣高速、贛粵高速、京九鐵路貫穿南北,已成為政治、地理、交通優勢極為突出的江西省全方位開放的南大門。

龍南總面積1640.55平方公里,轄5鄉、9鎮、1場、共有11個居委會、94個村委會;總人口33萬,少數民族人口600多人,屬典型的純客家縣,通行客家語(寧龍片),客家文化和風情濃郁。[1]

目錄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龍南地屬吳。

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冬十月,越滅吳,龍南地屬越。前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楚滅越,龍南地屬楚。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國為36郡,龍南地屬南壄縣,隸九江郡。

前203年(西漢高帝四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前201年(西漢高帝六年),析淮南國置豫章郡,領18縣。龍南地屬南壄縣,隸屬豫章郡。

9年(新朝)改豫章郡名九江郡。龍南地屬南壄縣,隸九江郡。

25年(東漢建武元年),復改九江郡名豫章郡。龍南地屬南野縣,隸豫章郡。

195年(獻帝興平二年),析豫章地置廬陵郡。龍南地屬南野縣,隸廬陵郡。

236年(三國吳孫權嘉禾五年),分廬陵郡地置廬陵南部都尉,析南野縣置南安縣,縣治在今南康。龍南地屬南安縣,隸廬陵南部都尉。

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廬陵南部都尉名南康郡,改南安縣名南康縣。龍南地屬南康縣,隸南康郡。

420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改南康郡為南康國。龍南地屬南康縣,隸南康國。

483年(齊武帝永明元年),南康國復名南康郡。龍南地屬南康縣,隸南康郡。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龍南地屬南康縣,隸虔州。

605年(煬帝大業元年),虔州復名南康郡。龍南地屬南康縣,隸南康郡。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復改南康郡為虔州。龍南地屬南康縣,隸虔州。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析南康東南地置南安縣。龍南地屬南安縣,隸虔州。

742年(玄宗天寶元年),復改虔州為南康郡,改南安縣為信豐縣,析信豐縣地置百丈,不久升百丈,名百丈鎮,不久又改百丈鎮稱虔南鎮。時龍南即虔南鎮,地屬信豐縣,隸南康郡。

758年(肅宗乾元元年),南康郡復名虔州。時龍南即虔南鎮,地屬信豐縣,隸虔州。

918年(後梁貞明四年),吳楊隆演改虔南鎮為虔南場。時龍南即虔南場,地屬信豐縣,隸虔州。

953年(南唐保大十一年),以信豐虔南場置龍南縣,隸虔州。據《龍南縣誌》:因縣境北有龍頭山,縣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據《郡縣釋名》:以縣位居百丈龍潭之南,定名龍南。

1107年(宋徽宗大觀元年),升龍南為中縣。

1121年(宣和三年),改龍南縣名虔南縣。

1153年(紹興二十三年),改虔州為贛州;又改虔南縣為龍南縣,隸贛州。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並龍南入信豐縣,隸贛州。

1296年(成宗元貞二年),改贛州為路。時龍南地屬信豐縣,隸贛州路。

1309年(至大二年),復置龍南為縣,隸贛州路。

1365年(明太祖吳二年乙巳),常遇春攻贛州,改贛州路為府。龍南縣隸贛州府。

1569年(隆慶三年),割龍南縣高砂、下歷、橫江3堡地並安遠、信豐縣割地共建定南縣。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割龍南大龍、新興2堡地並信豐縣割地建虔南廳。

1912年(民國元年)冬,廢府及直州,龍南縣隸江西省政府。

1914年(民國3年),劃全省為4道,龍南縣屬贛南道。

1926年(民國15年),廢道,龍南縣復隸江西省政府。

1932年(民國21年),劃全省為13個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轄龍南、虔南、定南、安遠、尋鄔5縣,駐龍南。

1933年(民國22年),第十三行政區與第十一行政區合併,改名為贛南政務專區,專員公署先設大庾後遷至贛州,龍南縣屬之。

1934年(民國23年)春,改贛南政務專區為第九行政區,龍南縣屬之。

1935年(民國24年),縮改全省為8個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轄11個縣,治所贛州。龍南縣屬第四行政區直至1949年解放前夕。

1949年8月19日龍南解放,隸贛州分區督察專員公署。9月,改屬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州分區。

1950年9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龍南縣改屬贛西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人民行政公署,龍南縣改屬贛南行政公署。

1954年6月撤銷贛州專員公署,龍南縣改屬贛南行政公署。

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公署,龍南縣改屬贛州專員公署。

1968年2月撤銷贛州專員公署,龍南縣改屬贛州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2月撤銷贛州專區革命委員會,龍南縣改屬贛州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革命委員會,龍南縣改屬贛州地區行政公署。

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龍南縣改屬贛州市。[2]

地理環境

地質

龍南地層自上元古生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中間除缺奧系、志留系地層外,其餘各系均有露布。主要地層有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留紀、泥盆紀、石灰紀、二迭紀、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其中寒武紀、泥盆紀、石灰紀、第四紀分布廣。縣內露布地層的岩性大致可分為:沉積岩,分布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0%,是縣內地殼表層的主要岩石,岩中所含礦物主要有煤、鐵、鎢、石灰石等;火山岩分布面積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4%;變質岩,分布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5%;侵入岩,以花崗石為主,分布面積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6%;第四系沖積岩,分布面積約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

地貌

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的九連山黃牛石海拔1430米,為全市最高峰,東北部的桃江鄉龍村壩海拔190米,為全縣最低處。在山地與平原過渡區內,為緩丘陵地帶。根據地形地貌成因,可劃分為以下幾個地貌類型:侵蝕構造中低山地貌:分布於縣境的中部、南部以及西北部的廣大地區;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分布於東坑、里仁、黃沙、臨塘及程龍一帶,山勢平緩,山頂多呈渾圓形;岩溶地貌:分布在石灰岩地區的玉岩、里仁及南亨至武當一帶;剝蝕堆積地形:主要分布於桃、濂、渥、灑四大河流沿岸一帶,以龍南城區、里仁、渡江一帶分布最廣;楊村、南亨至武當一帶次之。按海拔高度可劃分為4個地貌類型,分別如下:中山,全市中山面積約1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92%;低山,全縣低山面積約44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6.95%;高丘,全市高丘面積82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0.34%;中丘,由砂頁岩和花崗岩組成,全縣中丘面積約35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1.79%。

氣候

龍南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9℃,一月平均氣溫8.3℃,為最冷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7.7℃,為最熱月。極端最高氣溫37.4℃,極端最低氣溫-6℃。無霜期歷年平均286天。其中以桃江、渡江、程龍、臨塘、南亨、楊村、里仁、關西等地280~290天為最長。年平均降雨量1526.3毫米,最少年1020.8毫米(1963年),最多年2595.5毫米(1975年)。[3]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

龍南市土壤共劃分7個土類13個亞類48個土屬100個土種,7個亞類即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其中紅壤是縣內土壤的主要類型,分布在低山、丘陵地段,面積206441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07%,有3個亞類25個土種,3個亞類即紅壤、紅壤性土壤、山地性黃紅壤。

森林資源

龍南縣森林覆蓋率達80.3%,龍南縣原植被為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於常綠闊葉林長期受到人為破壞,面積逐步縮小,林相殘敗,大部分演替為針闊混交的次生林和其它植物群落。按主要樹種和林種結構劃分,全縣可分為常綠闊果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樹林、不穩定的灌叢類型、山地草甸類型五類。野生動植物資源繁多,珍稀動植有紅豆杉、銀杏、觀光木、雲豹、水鹿等,是國內乃至世界著名的珍稀物種基因庫;全縣活立木苔積量達600萬立方米。

水資源

龍南縣地屬長江流域,河流屬贛江水系,主要幹流桃江幹流貫穿縣境西北,其中從犁頭咀至龍頭灘一段長14公里為全縣河流之干,稱桃江幹流。桃江幹流在縣內具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計55條,累計總河長764.5公里,其中一級支流5條(桃江、濂江、渥江、灑江、小江),二級支流18條,三級支流21條,四級支流11條。

礦產資源

截至2007年底,龍南縣已發現礦種有稀土(輕稀土、重稀土)、煤、石灰岩、鎢、錫、鉍、銅、鉛、鋅、鎳、鈮、鉭、金、銀、鐵、鈦、鋯、鉿、鈷、螢石、大理岩、白雲岩、飾面石材,鉀長石、膨潤土、高嶺土、磷礦、地熱、磚瓦用粘土、建築用砂、建築石料等33種,礦產地93處。其中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礦種19種,礦產地48處。

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區中,以稀土礦和煤礦最多,次為水泥用石灰岩、建材礦區。其中大型礦床1處(足洞重稀土礦),中型礦床3處(關西輕稀土礦、玉石岩水泥用石灰岩礦、半坑螢石礦),小型及小型規模以下礦床(點)44處。達到勘探程度的礦區3處(足洞重稀土礦、富坑重稀土礦和湯湖地熱),詳查礦區9處(煤礦6處、鎢礦1處、螢石礦1處、礦泉水1處),普查礦區24處。查明資源儲量中基礎儲量所占比例較高的有:水泥用石灰岩礦70%、地熱65%、輕稀土礦62%、煤礦59%、重稀土礦35%。[4]

客家文化

龍南,屬典型的純客家縣。龍南的人民,歷來勤勞智慧,厚道樸實,熱情好客,與人為本,與善為德,民風純樸,在四時八節、民間喜慶及日常生活中,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了中原唐宋時期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語言特色,弘揚了客家精神,秉承了客家文化,展現了客家風貌。龍南山歌"過山溜"音調高亢激越,節奏明快自由,採茶歌舞詼諧活潑;龍南人崇古敬祖,講究長幼有序;有"釀豆腐"、"捶魚絲"、"小炒魚"等客家美食。

客家圍屋

龍南的圍屋建築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屬世界之最,是研究客家民系社會史和文化史極其寶貴的物證。龍南現有376座圍屋,遍布全縣,而關西新圍、楊村燕翼圍、烏石圍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和"建築教科書"。關西新圍和燕翼圍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楊村端午龍舟賽

楊村端午龍舟賽,起源於明朝弘治年間,龍南縣楊村鎮,古稱太平堡,居住着客家人,他們每年端午都要舉辦龍舟賽盛會。楊村龍舟賽是楊村鎮獨有的一種端午民俗,龍舟賽是在面積15畝的池塘里舉行,隨着五百多年的流傳,形成了祀奉龍神、請龍神、龍船會、掃邪、決賽、遊船、龍神歸位、送遊船鴨等為一體的獨特的傳統龍舟民俗文化,成為贛粵兩省三縣五鄉一場端午節期間最受歡迎的傳統民間活動。

龍南客家圍屋文化旅遊節

"中國·龍南客家圍屋文化旅遊節"由中共龍南縣委、龍南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龍南縣委宣傳部、龍南縣文化和廣播電影電視局承辦。自2008年開始每年10-11月份在龍南縣龍翔廣場舉辦一次。隨着中國·龍南客家圍屋文化旅遊節不斷發展,逐步提高,不僅成為集中體現龍南客家圍屋文化品位、開放意識的文化盛會,成為贛州地區知名的品牌性節慶活動,也是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大型節慶活動。每年的文旅節開幕式都會邀請到眾多海內外著名歌手、主持人、歌舞團等文藝界人士參加。[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