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靜致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靜致遠
圖片來自 搜狗百科

寧靜致遠(níng jìng zhì yuǎn),漢語成語。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着、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1]。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詞語解釋】

或:只有 心境平穩沉着、專心 致志,才能 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產生年代】:西漢初年

【英文翻譯】:accomplish sth. Lasting by leading a quiet life; Keep cool and you'll win


成語出處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 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 諸葛亮的《 誡子書》也 寧靜致遠有引用。

《淮南子:主術訓》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 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 澹泊(同:淡泊)無以 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 誡子書》片段

「夫 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 淡泊無以明志, 非 寧靜無以 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誡子書》是 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 諸葛瞻的。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詞意

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成語運用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 寧靜無以 致遠。

寧靜致遠 Without dim not insist your dream, without serenity not go far.

Provided by jukuu

2.所謂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 致遠是非讀書不能達到的境界。

So-called position--to reveal aspirations by simplicity, to attain farness by tranquility--can not be achieved without reading.

3.道可道非常道,難怪諸葛先生說「淡薄以明智, 寧靜以 致遠。」大自然的秘密常常是潛藏在平靜處的,浮躁、急功近利都難以觸及到它的奧秘。

Road can be very avenue road,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zhuge said, "the weak, for the wise, tranquility zhi yuan." Nature is often the secret hidden in the quiet, impetuous, quick results will be difficult to touch the mystery.

他待人 謙恭謹慎;學習 孜孜不倦;生活 簡單樸素,有 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和嚴謹自律的道德品質。

He humility others caution; study hard; simple and plain living, quietzhiyuan spiritual realm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stringent quality

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古語說:「靜若處子」,一個「靜」字足見少女的 寧靜致遠天生麗質,清純可愛。寧靜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於無聲處聽驚雷」和「此時無聲勝有聲」,可見寧靜的氣勢和力量。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更有機會和智慧來處理面對的一切。  老子認為,萬物生於靜歸於靜。不論是道家的煉心鍊氣,儒家的修心養性,還是佛家的「六根清靜」都無不以練靜為入手。心不能靜便無所安,心不能定便無所守,也就是說,人靜不下來就會沒了主心骨就會一事無成。寧靜以致遠,諸葛亮在《戒子書》中寫道:「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一個人只有排除雜念,專心致志,將智能、靈感全部集中調動起來,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莊子說,聖人之靜,善於固守養靜,萬物不足於撓其心志,以能靜。齊白石衰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10載,「破壁」騰飛,終成中國畫之巨擘。國畫大師劉海粟再三告誡學生,「要甘於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會寂寞。從巴金聲明「閉門謝客」到費孝通貼告示「關門盤點」,許多名家學者都努力為自己營造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天地。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寧靜,才會有非凡的創造。

  靜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開悟,神采萬千,以應萬 寧靜致遠變。道家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自在」,面對滾滾紅塵,競爭激烈,雜務纏身,人們常會覺得壓力沉重,心境失衡。在繁忙緊張的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忙裡偷閒,舒緩放鬆一下自己,就會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動。倘若把握不了自己,由着性子,小事生煙,大事冒火,驕橫輕狂,喧囂鼓譟,弄得自己坐臥不寧,別人見之唯恐避之不及,結果只能是累了別人害了自己。所以,與其去緊張去煩惱倒不如讓自己先寧靜下來。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濾盡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輕率、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必須由靜做起,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先哲說,「動以養身,靜以養性」和書上所謂「閉門思過」指的都是在寧靜的環境中,讓人摒棄俗慮雜念,排除外界干擾;進行反思,悟出真諦,從而達到陶冶性情,涵養德性,淨化靈魂的目的。

  生活需要鮮花掌聲,燈紅酒綠,歌舞喧騰的繁華熱鬧,但熱鬧之中,往往包含着捧場和虛假,熱鬧過後,留下的常常是無奈的冷清和失落。只有寧靜才是一方淨土,不但能為你帶來心靈的感念,更能讓你享受生活的安寧和自在。

  作學問、修靈性,需要寧靜。日常生活同樣無不以靜為福。平民百姓為生計而忙忙碌碌,但心底卻無不渴求生活的平靜。誰都希望能闔家平安、工作順利、四鄰和睦、物價平穩、社會安定,日子過得安寧、祥和、寬鬆、愉快。所有這些,追求的正是一種生活的寧靜美。

  現代生活,雖難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靜景,但只要像 陶淵明所說的「心遠地自偏」,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面對紛繁喧鬧的世界同樣可以進入寧靜的境界。「無欲望則靜止,靜止則明朗」,寧靜人生,不但需要清靜的環境,更需要清靜的心態。一個人只有心能靜、行能正,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

  為人處事,工作生活,只要你保持一種超然清靜的心境,守住一片溫馨的寧靜,生命將會變得更加純淨,事業將會更加輝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