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搜尋結果

前往: 導覽搜尋
  • 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兄弟(共算一俠);「五義」則指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這五鼠弟兄。 清朝學者俞樾刪改部分章節,並認為原書中主要有七個俠客:除了上述四人外,尚有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及小諸葛沈仲元,一共是七人,故重新再版時改名為《七俠五義》。
    4 KB (1,044 個字) - 2020年11月8日 (日) 11:46
  • 這也是「小學」得名的一個原因。 明朝學者陳第最早提出詩經押韻不準確,是因為「古今音變」;但遲至明末的顧炎武才是試圖分析古代音韻的第一個學者。 清朝學者將漢語音韻學分為: 古音學:研究先秦時期的上古音。今音學:研究《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等韻學:用圖表來分析語音的發音原理和類別。現代學者則將漢語音韻學分為:
    3 KB (687 個字) - 2020年4月2日 (四) 07:48
  • 吳廷燮(1865年-1947年),本名承榮,字向之,室名景牧堂。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今南京)人。清朝學者。 光緒二十年(1894年)科順天鄉試舉人,官知府、巡警部郎中、民政部右參議,辛丑(1901年)署太原府同知。次年,署太原府知府。他還曾任資政院議員。民國成立後,任國務院統計局局長,為袁世凱大總
    4 KB (934 個字) - 2020年5月27日 (三) 13:16
  • 徐元夢(1655年-1741年),字善長,號蝶園。舒穆祿氏。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學者、政治人物。 康熙十二年(1673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戶部主事。康熙二十二年,遷中允,充日講起居注官。以講學負聲譽,大學士明珠欲網羅之,其遷詞曹直講筵,明珠嘗薦於皇上。徐元夢以明珠方擅政,亦不附明珠。後因德格
    4 KB (732 個字) - 2020年5月12日 (二) 22:05
  •           《經傳釋詞》是清朝學者王引之創作的語言類著作,成書時間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 《經義述聞》搜集周秦西漢古書中虛字一百六十個,對各字先說用法,後引例證,追溯其原始,再明其演變,可作研究訓詁、語法的參考。清孫經世有《經傳釋詞補》與《再補》,吳昌瑩有《經詞衍釋》,都對此書有所補充。
    6 KB (1,277 個字) - 2021年8月5日 (四) 14:51
  • 《浣溪沙》是清朝學者王國維的作品。 似水輕紗不隔香,金波初轉小迴廊。 離離從菊已深黃。 盡撤華燈招素月,更緣人面發花光。 人間何處有嚴霜。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中國近、現代擁有國際聲譽的學者。
    12 KB (3,133 個字) - 2021年10月19日 (二) 15:43
  • 具體歷史事件和"詩教"的舊說拉回到詩美學的道路上來。 方玉潤(1811年-1883年)字友石,一字黝石,號鴻蒙室主人,寶寧(今雲南廣南)人,清朝學者。 方玉潤性格孤介,二十二歲入縣學,應試十五次均不第。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天國禍起,方玉潤入軍旅,為僧格林沁幕僚,著《運籌神機》,深得僧格
    6 KB (1,472 個字) - 2021年9月2日 (四) 10:49
  • ,經明末文淵閣大火,僅存副本;到了清代,這些副本已散佚兩千餘卷,其餘都收藏於翰林院內(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另外,乾隆年間由紀昀、陸錫熊與眾多清朝學者合編的七萬九千卷的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叢書《四庫全書》的各類底本,當時也珍藏於翰林院內。 1900年間的翰林院大火,不僅將輝煌建築焚毀,而且數千萬卷古
    50 KB (15,138 個字) - 2020年1月10日 (五) 16:12
  • 不有成,但是普通技藝即使做得很好,也說不上偉大。只有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業中的任何一種,才稱得上是「成之偉者」。 因此改名偉成。他認為,清朝學者的治學方法很有科學精神,因此,在從前所作的《安徽樸學大師列傳》的基礎上,廣其範圍,輯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本書寫作過程中,作者向章太炎時時請益,並經章氏校訂。
    3 KB (672 個字) - 2022年1月18日 (二) 21:55
  • 巴克什(滿文:ᠪᠠᡴᠰᡳ,穆麟德轉寫:Baksi)又譯為榜式、把式、榜什,是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多個民族共有的稱呼,來源於漢語的「博士」(一說來源於梵語的「佛僧」),後成為清朝學者的一種頭銜。 巴克什是指有知識的文人,《聽雨叢談》載:「巴克什…乃清語文儒諳悉事體之稱」。《滿文老檔》經常有巴克什的字眼,又載鍾堆、博布黑、薩哈連
    6 KB (1,672 個字) - 2022年1月24日 (一) 20:45
  • 」字 條寫道: 「䱡魚也。出 樂浪潘國(今屬朝鮮)。從魚。匊(jū,ㄐㄩ,古音同 䱡)聲。一曰 䱡魚 出九江。有兩乳。一曰 溥(pū,ㄆㄨ)浮。」清朝學者段玉裁加注為:「䱡,卽今之江豬,亦曰江豚。樂浪潘國與九江同產此物。」 另見書中「䰽(bèi,ㄅㄟˋ)」字 條:「𩶚(同 䰽)魚也。出 樂浪潘國。從魚。𣎵(bèi,ㄅㄟˋ)聲。」䱡
    18 KB (3,539 個字) - 2020年8月28日 (五) 23:56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499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19
  • 王在壬戍歲(公元前1079年)賜其叔姬偃為"幸"姓,史稱偃公,其後裔子孫世襲父職四代。 源流二 源於古代帝王信任親近的幸臣,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清朝學者張澍的《姓氏五書》記載,是幸臣的後代,以祖上為榮而取"幸"為姓或被帝王賜予"幸"姓而形成的。 幸臣,就是君主最寵信親近的臣子。因此幸氏的家族理當興
    3 KB (708 個字) - 2020年9月4日 (五) 20:29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503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25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505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08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507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11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505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22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505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12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507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27
  • 歌整理者、翻譯家。李齊賢的詩。李齊賢曾用漢文翻譯高麗歌謠;所著《櫟翁稗說》是朝鮮稗說文學最早的作品之一。他又曾將中國元朝學者趙孟的書法傳入朝鮮。清朝學者伍崇耀1862年在廣東輯印《奧雅堂叢書》時,將他的全集《益齋集》編為第23集刊行。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
    3 KB (505 個字) - 2021年8月16日 (一) 13:09

檢視(前 20 筆 | 後 20 筆)(20 | 50 | 100 | 250 |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