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B型肝炎

增加 282 位元組, 4 年前
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
B型肝炎帶原者若為e抗原陽性,表示病患具有高傳染力,臺灣早期主要傳染因素來自於母子垂直傳染,即是帶原的母親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因此,若母親在生產時為e抗原陽性,且產下之新生兒未接種B型肝炎疫苗與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則母子傳染之感染率高達95%,且大多數將成為慢性帶原者 。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尚未實施接種前,平均每5人中就有1位血清中有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存在,依此比例約有300萬人為B肝帶原者。自從1984年新生兒都接種疫後帶原者大幅降低 。在臺灣於B型肝炎預防接種計畫實施前,一般成人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帶原率)約為15%~20%;在美國,成年人之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約為0.3%~0.5%。受感染者年齡愈小,愈容易成為慢性帶原者,新生兒感染約9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5歲以下幼兒感染,約25%~5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若成人感染,成為慢性帶原者之危險性約在5%以下。在已開發國家,B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高危險群包括靜脈注射藥癮者、多重性伴侶及需經常接觸血液、體液之醫療檢驗人員。在亞洲及非洲地區,嬰兒及兒童期之感染非常普遍;在北美洲及歐洲,感染通常發生在青年時期後。
==傳染窩==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