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一阁

增加 6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位于 [[ 浙江 ]] [[ 宁波 ]] 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File:天一阁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是 [[ 中国 ]] 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天一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位于 [[ 浙江 ]][[ 宁波 ]] 市海曙区,是 [[ 中国 ]] 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p style="text-indent:2em;">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 [[ 中国 ]] 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创立===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建于明 [[ 嘉靖 ]] 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明朝兵部右侍郎 [[ 范钦 ]] 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
<p style="text-indent:2em;"> [[ 范钦 ]] 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p style="text-indent:2em;"> [[ 范钦 ]] 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
<p style="text-indent:2em;">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
<p style="text-indent:2em;">范钦根据 [[ 郑玄 ]] 所著《 [[ 易经注 ]] 》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传承与发展===
<p style="text-indent:2em;"> [[ 范懋柱 ]] 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
[[File:天一阁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1585年,范钦去世。
<p style="text-indent:2em;">据全祖望《 [[ 天一阁藏书记 ]] 》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 [[ 范大冲 ]] 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p style="text-indent:2em;"> [[ 范大冲 ]] 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p style="text-indent:2em;">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p style="text-indent:2em;">1665年, [[ 范钦 ]] 的曾孙 [[ 范光文 ]] 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
<p style="text-indent:2em;">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p style="text-indent:2em;">1676年, [[ 范钦 ]] 后人 [[ 范光燮 ]] 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 [[ 黄宗羲 ]] 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
<p style="text-indent:2em;"> [[ 黄宗羲 ]] 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 [[ 天一阁藏书记 ]] 》,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p style="text-indent:2em;">1773年, [[ 乾隆 ]] 帝诏修《 [[ 四库全书 ]] 》时, [[ 范钦 ]] 八世孙 [[ 范懋柱 ]] 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 [[ 四库全书总目 ]] 》,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 [[ 乾隆 ]] 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 [[ 古今图书集成 ]] 》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 [[ 四库全书 ]] 》能够安全保存。 [[ 乾隆 ]] 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 [[ 平定回部得胜图 ]] 》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 [[ 平定两金川战图 ]] 》十二幅。
<p style="text-indent:2em;">1829年, [[ 范筠甫 ]] [[ 范邦冉 ]] 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清末、抗战时期===
<p style="text-indent:2em;">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 [[ 大明一统志 ]] 》等舆地书数十种。
<p style="text-indent:2em;">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p style="text-indent:2em;">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 [[ 范钦 ]] 十世孙 [[ 范邦绥 ]] 尽力购回。据 [[ 薛福成 ]] 命人所编《 [[ 天一阁见存书目 ]] 》,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 [[ 古今图书集成 ]] 》8462卷。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大盗 [[ 薛继渭 ]] 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 [[ 上海 ]] ,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 [[ 张元济 ]] 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县长 [[ 陈宝麟 ]] 支持下, [[ 冯孟颛 ]] [[ 杨菊庭 ]] 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 [[ 马廉 ]] 搜集的历代古砖和 [[ 宁波 ]] 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File:天一阁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天一阁重建时,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守卫
===新中国时期===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 周恩来 ]] 曾指示保护天一阁。解放 [[ 宁波 ]] 后, [[ 中国 ]] 人民解放军派专人保护天一阁。1949年6月9日, [[ 宁波 ]] 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天一阁,并使之成为事业单位,范氏后人 [[ 范盈泩 ]] [[ 范鹿其 ]] 成为公职人员。 [[ 宁波 ]] 多位本地藏书家将个人藏书捐献给天一阁,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已经拥有藏书30万卷,并仍在增加,同时设有专门的古籍修复部门。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迹得到数字化,供在线查阅。
<p style="text-indent:2em;">2012年10月9日从 [[ 南昌 ]] 市滕王阁管理处证实滕王阁(南昌市)、岳阳楼(岳阳市)、黄鹤楼(武汉市)、鹳雀楼(山西永济市)、蓬莱阁(山东蓬莱市)、大观楼(昆明市)、阅江楼(南京市)、天心阁(长沙市)、钟鼓楼(西安市)、天一阁(宁波市)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将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 康熙 ]] 四年(1665年), [[ 范钦 ]] 的曾孙 [[ 范光文 ]] 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
<p style="text-indent:2em;">防火
<p style="text-indent:2em;">建藏书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 [[ 范钦 ]] 在翻阅碑帖时,看到揭傒斯书写的《 [[ 龙虎山天一池记 ]] 》,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 [[ 易经·系辞 ]] 》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
<p style="text-indent:2em;">在《 [[ 易经·系辞 ]] 》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p style="text-indent:2em;"> [[ 范钦 ]] 根据《 [[ 易经·系辞 ]] 》"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建楼时, [[ 范钦 ]] 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样建造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藏品介绍==
===早期管理制度===
<p style="text-indent:2em;">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 黄宗羲 ]] 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 [[ 黄宗羲 ]] 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 [[ 范光燮 ]] 。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 [[ 黄宗羲 ]] 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 [[ 天一阁藏书记 ]] 》留世。
===主要藏品===
<p style="text-indent:2em;"> [[ 宁波 ]] 天一阁作为 [[ 中国 ]] 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之一,与历代大学者、大文豪有着不解之缘, [[ 黄宗羲 ]] [[ 万斯同 ]] [[ 全祖望 ]] [[ 袁枚 ]] 等文化名人均曾登临天一阁,为其作文吟诗,倾诉仰慕之情。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著名散文家 [[ 余秋雨 ]] 写出《 [[ 风雨天一阁 ]] 》,更使天一阁名震一时。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收藏现代作家 [[ 铁凝 ]] 、黄亚洲、 [[ 叶辛 ]] 、高洪波、 [[ 雷达 ]] 、王宏甲、 [[ 王剑冰 ]] 、韩作荣、 [[ 陈源斌 ]] 、王旭峰、 [[ 叶文玲 ]] 、陈祖芬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迄今第一次成批量收藏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 [[ 徐良雄 ]] 认为,这是古老的藏书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增进社会参与性的需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博物馆接受了 [[ 新昌 ]] [[ 儒岙 ]] 镇横山村村民 [[ 王世朝 ]] [[ 王世恒 ]] 赠送的《 [[ 天姥王氏宗谱 ]] 》一箱十册。天一阁已经接受市民捐赠各类家谱十部,分别有:吕氏后人捐赠的《 [[ 吕氏宗谱 ]] 》一部;东阳史氏后人捐赠的《 [[ 史氏宗谱(八行堂) ]] 》一部; [[ 江苏 ]][[ 徐州 ]] 郑氏后人 [[ 郑在君 ]] 捐赠的《 [[ 荒里郑氏谱族 ]] 》一部;宁海 [[ 张林光 ]] 捐赠的《 [[ 张氏宗谱 ]] 》一部; [[ 余姚 ]][[ 邵九华 ]] 捐赠的《 [[ 兰风邵氏宗族 ]] 》一部;《 [[ 河南鹿邑丁氏宗谱 ]] 》一部; [[ 广西 ]] [[ 范阳卢氏支谱 ]] 》一部;象山《 [[ 墙头蒋氏宗谱 ]] 》一部;乐清 [[ 王定光 ]] 捐赠的《 [[ 左原王氏史料集(宗谱类) ]] 》; [[ 杭州 ]][[ 张泉根 ]] 捐赠的《 [[ 滨江张氏宗谱 ]] 》一部;新昌 [[ 金樟兴 ]] 捐赠的《 [[ 彭城射圃金氏宗谱 ]] 》一部等等。
<p style="text-indent:2em;">家谱的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此类藏品的数量,使其成为科举录和地方志之外天一阁收藏的又一亮点。随着天一阁博物馆"四个中心"建设目标得确立,天一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献的收藏,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天一阁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了一百余个姓氏,已经成为浙东第一家谱收藏中心。
===藏书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藏书之富,甲于天下",2003年开幕的首届天一阁 [[ 中国 ]] 藏书文化节展示了宁波人引为自豪的城市"文化招牌":藏书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 [[ 宁波 ]] 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特别是自宋代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迭出,历代著名的藏书楼有80余座。历经430余年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 [[ 中国 ]] 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
<p style="text-indent:2em;">陈列按照时代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明代的藏书楼"、"清代的藏书楼"、"民国时期的藏书楼"和"新建纪念性藏书楼"。每一个藏书楼的介绍除了采用照片和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外,有些还配有场景展示。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展厅内,参观者欣喜地看到:冰裂纹的花格窗后隐隐透出书桌的一角,黝黑的书版看似随意地排放着,书箱中的线装书有些已经打开了翻在某一页……这样的由书版、书箱、书桌组成的场景展示大概有10来组,它们与64幅卷轴式巨幅画面以及古建筑环境一起,形成了别出心裁的开放式的陈列,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p style="text-indent:2em;">藏书文化节上,70岁的 [[ 秦秉年 ]] 算得上是重要的新闻人物。他再次将其家藏的珍贵文物捐赠给了天一阁博物馆,捐赠的171件精美的明清瓷器将在天一阁展览。
<p style="text-indent:2em;"> [[ 秦秉年 ]] 先生祖籍宁波,1933年出生于 [[ 上海 ]] ,现为天一阁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其高祖 [[ 秦祖安 ]] 、曾祖 [[ 秦际瀚 ]] 和祖父 [[ 秦伟楚 ]] ,三代均为经商致富的"宁波帮"商人。 [[ 秦祖安 ]] 所建的秦氏支祠现为 [[ 中国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亲 [[ 秦康祥 ]] 为近代 [[ 上海 ]] 著名的篆刻家、收藏家,以收藏名家竹刻、玺印驰誉海内。
<p style="text-indent:2em;"> [[ 秦秉年 ]] 先生就遵从其父遗愿将收藏的101件珍贵明清竹刻捐赠给了家乡的天一阁博物馆。这次他捐赠的瓷器,包括国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31件,如明 [[ 崇祯 ]] 青花人物莲子罐、清 [[ 雍正 ]] 豇豆红盘、清龙泉窑贯耳壁瓶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p style="text-indent:2em;">除了上面这两个活动,首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还安排了"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中国藏书票展"、"中国藏书票知识讲座"、"藏书文化知识游园竞猜"等既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的活动。
<p style="text-indent:2em;">在 [[ 浙江 ]] [[ 宁波 ]] 市第六个"历史名城保护日"即将到来之际, [[ 中国 ]] 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于12月7日起举办"问谱寻根--天一阁家谱文化展",包括范钦、章学诚、全祖望、孙星衍、蒋介石、包玉刚等名人的家谱一并展出,极东南人文之盛。
[[File:天一阁5.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主要景点==
<p style="text-indent:2em;">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 [[ 天一阁发展史陈列 ]] 》、《 [[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 》、《 [[ 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 ]] 》、《 [[ 明清法帖陈列 ]] 》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 [[ 麻将起源地陈列 ]] 》、白云庄设置了《 [[ 浙东学术文化陈列 ]] 》、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p style="text-indent:2em;">宝书楼
<p style="text-indent:2em;">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建筑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 [[ 范钦 ]] [[ 郑玄 ]] [[ 易经注 ]] 》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将藏书楼建成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个单间,下层由标准五开间和一间楼梯间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
<p style="text-indent:2em;">宝书楼的周边设计中体现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细节。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保持一定距离,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书楼前修筑水池,蓄水备火灾时需要。相传,这一水池的水与月湖相通,从而水量源源不断。
<p style="text-indent:2em;">东明草堂
<p style="text-indent:2em;">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得名于 [[ 范钦 ]] 别号,又名"一吾庐"。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p style="text-indent:2em;">范氏故居
<p style="text-indent:2em;">司马第
<p style="text-indent:2em;"> [[ 司马第 ]] 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p style="text-indent:2em;">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p style="text-indent:2em;">明州碑林
<p style="text-indent:2em;">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 [[ 众乐亭诗刻 ]] 》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碑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为明州碑林的主体。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 [[ 天一阁东园记 ]] 》,系陈从周所撰、沈元魁所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p style="text-indent:2em;">东园
==阁主人范钦==
<p style="text-indent:2em;">阁主人 [[ 范钦]](1505-1585),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浙江鄞县人, [[ 嘉靖 ]] 十一年(1532年)进士。范钦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典籍,辞官返里后又收得许多藏书,经多年累积,所藏典籍达七万卷。
[[File:天一阁6.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到 [[ 钦80 钦]]80 岁去世时,天一阁已藏书7万多卷。其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稀珍。后藏书逐渐散失,及至四十年代藏书只存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五分之一左右。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拨款进行整修。解放后,天一阁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多方搜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多卷。许多藏书家也先后把珍藏图书捐献给天一阁。到1995年底,阁藏古籍增加到3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5万余卷。现存藏书中,共有明代方志271种,有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共379种,绝大部分为仅见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 相关视频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