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宰相

增加 11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1] ,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视约相”[2] ,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 <ref>[http://js.ifeng.com/a/20180809/6793709_0.shtml 上下五千年,常熟十宰相],凤凰网,2018-8-9</ref> 。中国古代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后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等。今日时常称君主立宪国家之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贵族家中的管家,是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数与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汉代丞相以一或二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合议制为相,还有许多军人节度使获得宰相的头衔,是为使相,但无实权。
40,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