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特奧多爾•蒙森

增加 6,31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expand|time=2019-09-02T01:16:17+00:00}}
'''克利斯蒂安•馬蒂亞斯•特奧多爾•蒙森'''(德語: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出生於[[德國]],是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史學巨著《羅馬史》便出自他花了三十年的心血之作<ref>{{cite web |title=諾貝爾獎得主:德國特奧多爾•蒙森——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 |url=http://lishi.zhuixue.net/renwu/nuobeier/561346.html |publisher=追學網 |accessdate=2018-10-24}}</ref>。蒙森同時也是古典學者、法學家、政治家、考古學家及作家。他於190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該獎項史上第二位得獎者。
'''克利斯蒂安•馬蒂亞斯•特奧多爾•蒙森'''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出生於[[德國]],是德國著名的[[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02/mommsen/biographical/ 歷史學家]],史學巨著《羅馬史》便出自他花了三十年的心血之作<img srcref>{{cite web |title="https諾貝爾獎得主:德國特奧多爾•蒙森——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 |url=http://wwwlishi.nobelprizezhuixue.orgnet/renwu/imagesnuobeier/mommsen-13542-content-portrait-mobile-tiny561346.jpg" althtml |publisher="特奧多爾•蒙森" width追學網 |accessdate="230px" title="图片来自THE NOBEL PRIZE"> 2018-10-24}}<br/ref> 特奧多爾• 蒙森 ,图片来自THE NOBEL PRIZE]同時也是古典學者、法學家、政治家、考古學家及作家。
1902年,以傑作《羅馬史》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該獎項史上第二位得獎者。<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02/mommsen/facts/ 諾貝爾官方網站 - 克利斯蒂安•馬蒂亞斯•特奧多爾•蒙森 事實]</ref> 1903年11月1日,在德國柏林附近的夏洛滕堡逝世。 ==早年求學==是一名新教牧師的兒子,在奧爾德斯洛(Oldesloe)(現為巴特奧爾德斯洛(Bad Oldesloe))長大。 1838年到1843年,進入基爾大學學習法學。由於當時德國的法理學研究主要是對羅馬法的研究,因此對他未來的研究方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他對法學與歷史之間緊密聯繫的看法不僅僅歸功於他的老師,還歸功於法理學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Friedrich Karl von Savigny)的著作。 在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後,獲得了丹麥國王授予研究獎學金,使他前往意大利深造。 1844年至1847年,在此期間,意大利成為他的第二故鄉,而羅馬考古研究所是他從事研究的總部之一。由年輕的基爾(Kiel)[[奧托·賈恩]](Otto Jahn)作為他的指導教授,他很快就成為了碑文學的大師(對銘文的研究和解釋),在[[巴托洛米奧·博爾格西]](Bartolomeo Borghesi)的指導下,聖馬力諾博學的政治家。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使克利斯蒂安拉丁文題集成為了文學傳統不可必少的原始資料,並首次使人們對古代世界的生活有了全面的了解。 ==政治事業==當他從意大利回來時,克利斯蒂安發現他的國家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作為石勒蘇益格的本地人,他曾是丹麥國王的臣民,但他認為自己是德國人,想保持德國人的身份。對他來說,自由不僅意味著德國各邦不受外國影響,而且意味著德國公民享有使自己適應任何形式的憲法的自由,但專製或警察國家除外。他認為自由主義者是共和國的理想國家,但他對君主立憲制非常滿意,只要它不能掩蓋某種偽憲法獨裁專制。 1848年,克利斯蒂安的政治活動,始於他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革命期間建立的臨時政府的新聞社編輯。然而,新聞工作並不符合他的口味。 1848年底,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民法教授職位時,他感到很高興。儘管如此,他一直活著就保持著政治思想,既是一個思想周到,批判性的觀察者,又是一個活躍的政治家。 1849年5月,他參加了在薩克森州的起義。 1873年至1879年,期間擔任普魯士地標代理人。 1881年至1884年,期間擔任德國國會大廈代理人。 他繼續將時間和精力投入政治事業,但是,他由此為國家和自己的最大利益服務是值得懷疑的。雖然他是學術領域公認的權威,但在政治上,他仍然是陣營追隨者,他的成就僅次於其他許多領域。此外,他不止一次地因其政治活動而危害其職業生涯,最後他被免職於萊比錫的職位。 1852年,在蘇黎世接受法學教授職位。他表達了自己對成為“流亡者”的悲傷,這表明他對自己成為德國人有多深的了解。 1854年,他被布雷斯勞大學(University of Breslau)聘為普魯士教授。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與書商的女兒瑪麗·賴默(Marie Reimer)結婚。他們漫長而幸福的婚姻禮遇養了16個孩子。 ==批評家看克利斯蒂安==在許多批評家看來,克利斯蒂安對獨裁者[[凱撒]](Caesar)的光榮和對凱撒的對手[[龐培]](Pompey)和[[西塞羅]](Cicero)的貶低,似乎與他的政治自由主義不一致。他試圖讓批評家們明白,他只是稱讚凱撒為衰敗國家的救世主。然而,克利斯蒂安對獨裁者的欽佩揭示了他自己的性格。他本人是自己學術領域的獨裁者,採取了反對者稱之為“凱撒主義”的方式。然而,與此同時,他非常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團契。他認為人際交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的確,可以說他有天才的友情。然而,仰望他的主要是與男人之間的友誼。與任何認為自己是Mommsen的人 ==羅馬史使他成名==克利斯蒂安的羅馬的歷史使他成名(俄語翻譯,1858年1月2日至1部分; 1936年4月1日至5日第5卷)。 克利斯蒂安在歷史學家對1848-49年革命的印象的影響下撰寫,反映了1850年代德國資產階級的願望,他們對消除封建制度的遺跡和德國統一感興趣。 在《羅馬史》中,克利斯蒂安證實並發展了“民主君主制”的思想,他認為,[[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的獨裁統治就是這一例證。他對事件的敘述以在Thapsus(公元前46年)的戰鬥而告終。 在作品的第五卷中(第四卷未發行),他考察了帝國統治下羅馬各省的歷史。這本書以流行的風格生動有趣地寫作,並具有大量的實際材料。實質上,它側重於軍事和政治歷史,但涉及社會歷史的某些要素。將傑出克利斯蒂安人物歸功於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漢尼拔]],[[蓋烏斯·格拉丘斯]]和[[凱撒]]等偉人。 克利斯蒂安在羅馬歷史的幾乎所有方面都撰寫了1500多篇作品:公法,錢幣學,史學,年代學,計量學,文學和語言學。 在《羅馬公法》(第1-3卷,1871-87年)和《羅馬刑法》(1899年)中,他對羅馬的機構,依賴羅馬的領土,各種公民身份以及法律基礎進行了詳盡的調查。 帝國力量。他還編輯了許多精采的原始出版物,並附有評論,包括《奧古斯都法案》,《卡西奧多魯斯紀事》,《喬丹斯的哥特》,《狄奧多西法典》以及各種摘要。在他的倡議下並在他的指導下,開始出版拉丁文字集。他因《羅馬史》在190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 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原因 ===
*「特奧多爾•蒙森是當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於其不朽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ref>{{cite web |url=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02/summary/|title=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2 |publisher=Nobel Foundation |accessdate=2018-10-24 }}</ref>
 
==名人語錄==
最狡猾的謊言會在最單純的事實前無地自容。
 
自由不是像財產一樣的物品,而是人永恆的權利。
 
真正的戰士必須善戰、勇敢,而又心甘情願地服從。
 
想像力不僅是詩歌之母,也是史學之母。
 
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
 
歷史是應該對現代有所教誨,但那種教誨不是粗淺意義的,不是翻翻書就可以在過去的記錄中找出現在之病症的,也不是由往日的病症就可<ref>[https://zh.m.wikiquote.org/zh tw/%E7%89%B9%E5%A5%A7%E5%A4%9A%E7%88%BE%C2%B7%E8%92%99%E6%A3%AE 自由名人語錄 - 克利斯蒂安•馬蒂亞斯•特奧多爾•蒙森]</ref>
== 著作 ==
== 參考來源 ==
{{reflist|2}}
[[Category:歷史學家]]
[[Category:文學家]]
[[Category:作家]]
72,7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