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苦瓠

增加 9 位元組, 4 年前
发明与传说
曾有一老妪,右腋下长了一个瘤,最后长到一尺左右,形状像长瓠子,久而溃烂。有一个方士教给她这种方法,一试,果然出水,瘤也逐渐消散而愈。<br>
苦瓠又名苦匏、苦葫芦瓠,也称蒲瓜,夏秋是苦瓠成熟季节,南方城乡菜市均可见到,因误吃苦瓠中毒的事故也屡有发生。广东某地幼儿园曾因午餐误吃苦瓠引起19名儿童中毒。该市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一起集体食堂食用苦瓠致20多人中毒事故,经及时救治中毒者都脱了险。由此,奉劝人们,切莫煮苦瓠吃。<br>
对于苦瓠明代李时珍的《 [[ 本草纲目 ]] 》中早有记载:瓠有甜瓠、苦瓠两种,甜瓠可作蔬菜食,苦瓠形似葫芦状,故又称葫芦瓜。苦葫芦,性味苦寒有毒,苦者如胆不可食,亦不堪啖,食苦瓠吐利不止者,以黍穰灰汁解之。现代食品卫生学分析认为:苦瓠中含有苦葫芦素D和I等有毒害物质,误食苦瓠数小时后轻度中毒者会发生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重度中毒者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带脓血等症状,此时,如患者主诉不清,稍有疏忽,还很容易误诊为细菌性痢疾而贻误治疗。古籍《 [[ 埤雅 ]] 》中记载:瓠,身长、腹大、上端瘦小者可供食用。故此,食瓠要认真识别,食瓠前应先品尝其瓠茎(柄),去皮后再尝瓠皮,如果瓠茎、瓠皮有苦味,则应认为是有毒素苦瓠,应弃之不食。菜农还应将其瓜藤连根拔除、不留瓜籽,不留后患。<br>
=== 工艺品 ===
果实呈梨形的葫芦叫瓢葫芦,又称匏瓜。果实成熟后,果壳对半剖开,掏去果瓤即成为瓢。从词典中可查处,瓢原本专指用匏瓜对半剖开制成的舀取器具,称为葫芦瓢,后来也有用木或金属等制成的,这一类器具统称为瓢。由于它的用途越来越小,人们已经很少种植这种瓢葫芦了。虽然它作为瓢的用途已经不大,但它的新用途又在被发现,人们已尝试用它制作工艺品,在将来人们一定会发现用它制作的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说不定在你的家里也会有一件。<br>
 
== 栽培技术 ==
一、浇水施肥 瓠子比黄瓜的抗旱能力稍强,但经过移植后根群也较浅,加上它的蔓叶柔嫩,果实大、水分多、结果期集中等特点,要求经常的浇水和施追肥。活棵后植株很小,需水也少,每四、五天浇水一次保持不干即可,每次浇水都充入人粪尿十分之一作追肥。施肥时粪水不可沾在叶子上,以免瓜叶,腐烂,同时也不可沾在幼果上,以免引起落果。<br>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