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馮雪峰

增加 7,7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馮雪峰 ''' (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浙江義烏人,中國詩人、文藝評論家。
原名馬福春。主要作品有詩集《湖畔》、《靈山歌》,雜文《鄉風與市風》、《有進無退》等。
[[冯雪峰]] 编辑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1937年回家乡,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被捕,1942年11月下旬被营救出狱。1943年到重庆,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又被关进牛棚。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1]
中文名 冯雪峰 外文名 FengXueFeng 别 名 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洛扬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义乌 出生日期 1903年6月2日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31日 职 业 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毕业院校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信 仰 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代表作品 《湖畔》、《雪峰文集》等 性 别 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个人生活
▪ 与丁玲的情感
▪ 与鲁迅的交情
▪ 牢狱之灾
3 著述作品
▪ 诗集
▪ 杂文集
▪ 寓言集
▪ 电影剧本
▪ 文集
▪ 作品赏析
4 故居
5 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编辑
冯雪峰
冯雪峰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出生于浙江义乌赤岸乡神坛村。
1912年,入邻村私塾读书。
1913年,转入义乌县立小学学习。
1918年,在义乌县立小学高小毕业。
1919年,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接受"五四"新思潮。
1921年,因参加反对学监的风潮,被学校当局开除。
1921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加入文学团体晨光社。发表作品《到省议会旁听》、《小诗》。
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合集出版诗集《湖畔》,内收冯雪峰的诗17首,并加入明天社。
1923年,因家庭困难辍学。同年《春的歌集》出版,内收所作新诗11首。
冯雪峰
冯雪峰
1924年,进上海中华学艺社当事务员。浙江慈溪县立女子学校代课。
1925年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自修日语。并发表作品新诗片《原火》、散文《柳影》。
1926年,首次拜访鲁迅。并发表译作《花子》、《无产阶级诗人和农民诗人》。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遭通缉,避难于未名社近三个月。同时发表作品有散文《月灾》、《诗人祭》,译作《新俄文坛的现势漫画解说》、《新俄的曙光期》、《苏俄的二种跳舞剧》及译诗《墓碑铭》。
1928年 2、3月间,离开北京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7月,回义乌,任城区支部书记。11月,受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通缉,离开义乌到上海。作品有论文《革命与知识阶级》,译作《我们的一团与他》、《妄想》、《枳华集》及译诗《家》。
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 ,主编或参与编辑《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左联机关刊物。继续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参加了与各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文学主张的论战。1929年,迁居景云里茅盾家中,与鲁迅过从密切。与中共江苏省委恢复组织关系,在上海闸北区委所属第三街道支部过组织生活。并与以前的学生何爱玉结婚。译有作品《流冰》(诗集)、《作家论》、《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自然主义与新浪漫主义》、《论迭更斯》、《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论法兰西底悲剧与演剧》、《海外文学者会见记》、《现代欧洲艺术及文学底诸流派》、《艺术与社会生活》、《现代法兰西文学上的叛逆与革命》、《文学译论》。
冯雪峰
冯雪峰
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为发起人之一。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会后整理鲁迅在会上所作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5月鲁迅迁入虹口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2099号),他随即也迁入该公寓地下室。译《艺术社会学之任务及诸问题》、《艺术学者弗理契之事》、《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法兑耶夫底小说》、《论新兴文学》、《现代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底路》、《现代欧洲的艺术》。
1931年,“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他调任为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编辑出版《前哨》,纪念五烈士;他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促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帮助丁玲筹办《北斗》月刊。同年10月,在瞿秋白指导下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新任务》决议,成为此后左联指导性文件。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委员会书、中央上海宣传部干事,江苏省委宣传部长。著有论文《我们同志的死和走狗们的卑劣》、《关于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译文《创作方法论》。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2月3日,他与鲁迅等43位文化界著名人士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对十九路军抗战表示坚决的声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著有《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时代》、《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
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负责筹备在上海举行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题的远东反战会议。1933年秋由于身份暴露,党中央决定让冯雪峰暂离上海。12月底抵达瑞金苏区,先后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结识毛泽东。著有《致〈文艺新闻〉的一封信》。
1934年,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任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参加长征,任红九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 [2]
1935年,任干部团上干队政治教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调至陕北党校工作。
1936年,参加东征,任地方工作组组长。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兼管上海文艺工作,参加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为此,与周扬结怨。 [3]
1936年底,冯雪峰指示王尧山整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有关材料,准备重建上海地下党。为此,领导组织了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临委),王尧山(宋书模、路丁)任书记,直接受冯雪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