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茶文化

增加 13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茶文化 ''' [[ 茶叶 ]] 的栽培、采茶、制茶,到品茶都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内容,是以茶作为载体的 [[ 物质文明 ]] [[ 精神文明 ]] 的总和。
[[ 中国 ]] 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ref>[http://roll.sohu.com/20150922/n421817571.shtml 民有以茶代礼,今天你茶了么?(组图)],搜狐,2015-09-22</ref>。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 [[ 陆羽 ]] [[ 茶经 ]] 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 [[ 文化学 ]] 范畴。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 [[ 皎然 ]] 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 [[ 士大夫 ]] [[ 文人雅士 ]] 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 [[ 全唐诗 ]] 》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日本==
茶文化在公元9世纪时跟随佛教从中国传入 [[ 日本 ]] ,并在日本得以传承及发展。日本文化亦对泡茶非常讲究,喝茶之道成为日本传统中的重要礼仪。
日本制茶方式来源于中国唐代,和现在中国的制茶方式不同,将采摘的茶叶蒸气杀青,然后干制碾碎,制成绿茶末抹茶饮用。由于茶末表面积大,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容易在水面漂浮,因此泡制时必须用竹子特制的茶帚搅拌,使其沉入水中,然后用竹舀将茶液舀出饮用。由于泡制茶叶的手续比较复杂,逐渐演化出一整套仪式,形成日本茶道的各个流派。
日本人喝的茶,除了 [[ 绿茶 ]] 为主的 [[ 煎茶 ]] ,还有混入炒香了的玄米与绿茶配搭而成的 [[ 玄米茶 ]] ,以及混和了小麦的 [[ 麦茶 ]]
==台湾==
[[ 台湾 ]] 饮茶的历史甚早,早在公元17世纪以前 [[ 台湾原住民 ]] 便已有采野生山茶制茶饮用的习惯。但茶在台湾真正的兴盛,主要是18、19世纪间,由柯朝、林凤池、张迺妙与张迺干兄弟等从福建一带逐步引进茶苗与技术,于台湾北部瑞芳、石碇、坪林、木栅与中部鹿谷冻顶山一带辟园植茶、制茶;之后,19世纪中叶,来自英国的茶商约翰杜德的宝顺洋行首度将 [[ 台湾乌龙茶 ]] 引介至海外并获得成功与口碑后,正式展开了台湾百余年以外销为主的制茶史。1970~198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人们对于生活与饮食有了新的追求,于是各地“茶艺馆”纷纷成立,成为人们游憩生活里很重要的品茗空间<ref>[https://quanzi.chayu.com/topic/612954 《台湾茶历史》1980 年外销转内销],茶语,2016-12-01</ref>。
现今知名度最高的台湾十大名茶是: [[ 冻顶乌龙茶 ]] [[ 阿里山乌龙茶 ]] [[ 东方美人茶 ]] 、日月潭红玉红茶、 [[ 松柏长青茶 ]] [[ 木栅铁观音 ]] 、阿里山 [[ 珠露茶 ]] [[ 高山茶 ]] [[ 龙泉茶 ]] 和日月潭 [[ 阿萨姆红茶 ]] ,以及目前崛起的宜兰蜜香红茶。
座落于坪林的茶业博物馆是一座闽南安溪风格的四合院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座茶业博物馆。主要馆藏有茶事、茶史、茶艺等,涵盖茶叶的成分、茶树的品种、茶叶的分类、茶叶的产销、台湾茶园的分布、唐宋制茶器具、各代制茶法、现代制茶的过程等知识。
莺歌为现今台湾茶具制造的重镇,其辖区内的陶瓷博物馆则是全台湾唯一一座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甚具特色。
台湾在1980年代发明了 [[ 珍珠奶茶 ]] ,不仅风行台湾大街小巷,也在 [[ 香港 ]] 、中国大陆、北美,甚至 [[ 欧洲 ]] 流行,使得茶饮在各种包装饮料与连锁咖啡馆夹击的现代仍能广受不分年龄层的欢迎。
==视频==
251,5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