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伊澤修二

增加 2,7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_President
| original_name =
| image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9/bd97/Kam_Tek-tiongIsawa_Shuji.jpg" width="200" ><br>[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9/bd97/Kam_Tek-tiongIsawa_Shuji.jpg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smallimage =
| caption = 第1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
| profession = 教育家
| religion =}}
伊澤修二(1851年6月29日-1917年5月30日),日本長野縣人,教育家,同時是第十任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之兄,1895年-1897年擔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他對於日本近代師範教育、音樂教育、聾啞教育、口吃矯正等領域有重要貢獻<ref name="a1"></ref>。他曾創立國家教育社,主張國家主義教育<ref name="a1">[許佩賢. 《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〇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 衛城. 2015-12. ISBN 978-986-90476-9-2.]</ref>。
==簡介==
1874年伊澤修二擔任長野師範校長,隨即赴美留學,為日本第一屆公費留學生。1890年他創立國家教育社主張義務教育對日本的重要性。1895年,日本獲得台灣新領土。伊澤修二以該社為名,發表《台灣教育意見書》。該意見書表示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最重要工作正是以免費的義務教育方式來普及日語。
 
1890年(明治23年)伊澤向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建議,應該以台灣為「國家教育」的試驗場所,推動日語教育,讓台灣人能夠同化為日本人。
 
1895年他來臺擔任首任總督府學務部長,主張同化教育,由總督府出資辦理小學、中學與師範學校[1]:17。在大稻埕開設學務部(後遷至士林芝山巖,並附設芝山巖學堂,為全台第一所現代小學),推行日語教育,設立「國語傳習所」,同時也主張,來台日人應該也要學習台語。
 
另外,他提倡「音樂教育」,藉由歌唱學習日文。後來發展出「學藝會」,舉凡文化、音樂、藝術皆與此相關,實行於小學,並在校慶等重大節日中,邀請長官與家長,一同觀賞成果發表。
 
1897年,伊澤修二提出了「公學校」的構想,計畫將原本的國語傳習所改成小學科六年、中學科四年的公學校[1]:2、3。而他所構想的授課科目除了國語(日文)、地理、歷史、算術、理科之外,也有儒家經典在內[1]:3。但該年7月29日,他因教育經費縮減等因素離職,回日本續任教育行政工作[1]:2、362。後來雖然臺灣總督府成立了公學校,但其內涵已與伊澤修二的構想有所出入[1]:3。
== 其他 ==
許佩賢認為在臺灣教育史上,常放大伊澤修二的角色,但其實伊澤修二在臺灣的任期很短,總督府也並未全盤接受他的教育理念,然而總督府日後卻經常利用其同化教育理念來粉飾其殖民教育的本質[1]:17。而另一方面,比起伊澤修二,主導《臺灣教育令》的隈本繁吉對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影響或許更大[1]:17。
 
==相關詞條==
*樺山資紀
*國語傳習所
*伊澤多喜男
 
== 參考來源 ==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