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遊記

增加 12,74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西游记</big> '''
 
|-
 
| [[File:西游记101.jpg|缩略图|居中|[http://a.hiphotos.baidu.com/baike/pic/item/9358d109b3de9c8259e7dd2f6281800a18d8438b.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全名:西游记
 
别名:西游释厄传
 
撰者:吴承恩
 
类型:小说
 
文字:中文
 
国家:明朝
 
成书年代:16世纪(明朝中叶)
 
章回:100
 
版本:
 
金陵世德堂本
 
西游真诠(清代陈士斌点评)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西游证道书(清代汪象旭)
 
新说西游记
 
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
 
|}
 
'''西游记''',[[明朝]][[吴承恩]]著。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File:西游记1.jpg|缩略图|[http://i0.hdslb.com/bfs/article/f452cf4c6fb1af0cf85d5b791ab7226848e95ea5.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3750/ 来自 哔哩哔哩专栏]]]
[[File:吴承恩1.jpg|缩略图|吴承恩[http://a4.att.hudong.com/88/33/01200000032024136323338514245.jpg 原图链接][http://tupian.baike.com/a4_88_33_01200000032024136323338514245_jpg.html?prd=so_tupian 来自 互动百科]]]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我国明代著名[[文学家]],自称“射阳居士”,人称“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涟水,后随父母举家迁至淮安山阳。吴承恩自幼喜欢听父亲谈说史传,讲述民间神魔故事;也爱读野言稗史,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而且他勤奋好学,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还擅长[[绘画]][[书法]],爱好谱曲填词,对[[围棋]]也很精通,很小就因文才出众而闻名。但在青年时代他依旧热衷于搜集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神怪小说,再加上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性格,使得他的社会地位低下。吴承恩二十岁那年,与同乡中姓叶名淇的姑娘结婚,婚后生活和睦。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便与朋友结伴前往[[南京]]参加乡试,但由于他不同流合污,刚毅正直而名落孙山。后来他流落到南京,长期用自己写的一些小文章换取钱财维持家庭生计。晚年因生活窘迫不得已出任太湖边长兴县的[[县丞]],由于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不久便愤而辞官回到家乡,终日过着贫穷困苦,放浪诗酒的生活。科场失意,生活艰辛,[[官场]]的腐败,尝尽苦辣的吴承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社会现实的黑暗,并促使他运用鬼怪小说的形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吴承恩从小就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兴趣越发浓厚,这为他创作《西游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步入中年的吴承恩已经广泛搜集了满胸满脑精怪鬼魅的奇闻轶事,他从中吸取创作养分,溶入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将唐僧西游的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精髓、民间故事以及淮安地方的典故创作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因故停写了一段颇长的时间,直到晚年他辞去官职回到故乡才又开始继续《西游记》的创作。所以《西游记》从动笔到问世经历了七年。 <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BB%8F%E5%85%B8%E6%96%87%E5%AD%A6%E5%90%8D%E8%91%97%EF%BC%9A%E8%A5%BF%E6%B8%B8%E8%AE%B0]中国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ref>
 
== 故事來源 ==
現在通行的《西遊記》是根據宋、元以來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楊景賢雜劇《西遊記》等,加以擴充、組織和再創作而寫成。
 
===玄奘本事===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区|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父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ref>《[[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一段寫道:“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雖遇如是,心無所懼,但苦水盡,渴不能前。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幹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捨。啟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體既蘇息,得少睡眠,即於睡中夢一大神長數丈,執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臥也?」法師驚寤,進發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回。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即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計此應非舊水草,固是菩薩慈悲為生,其至誠通神皆此類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後日盛水取草進發,更經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序。”[[胡適]]認為這段描述開啟了後人寫《西遊記》的興趣,[[夏志清]]亦同意此說。詳見〈[[四遊記考證]]〉、《[[中國古典小說史論]]》。</ref>,这被认为是《西遊記》[[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佛經故事===
某些人认为《西游记》有參考[[印度神話]]成分。[[陳寅恪]]指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贤愚经》卷一三《顶生于像品》六四。[[猪八戒]]的故事出自[[佛家]]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得是牛卧比丘惊犯宫女的故事。《西遊記》有孫悟空入妖魔腹中,並威脅要喫掉對方的內臟的故事,在《[[中阿含經]]》亦有類似記載:“彼時魔王化作細形入尊者大目犍連腹中。大目犍連知魔王在其腹中,即從定寤,語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於是魔波旬化作細形,從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連]]前立。”。<ref>《中阿含經》(大正藏編號二六)卷三十〈降魔經〉第十五</ref>但是,此说无法提供证据表明《西游记》作者知道这些印度故事,当时,这些印度故事在中国流传不广,这些佛经也并不广为人知,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先例(例如《搜神记》),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个别地方与《西游记》有点类似而已,并不能确证它们一定起源于印度,很可能只是巧合。
== 内容概括 ==
== 主要人物介绍 ==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金蝉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诚实善良,一心向佛,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裂,见风而成之灵明[[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的瀑布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借此机会将“石”字隐去了。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并取名[[金箍棒]]。此后,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五指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嫉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如意金箍棒】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嫉恶如仇。  
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西游记》中有些没展开的情节,却在《封神演义》中展开且变化。《西游记》对戏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宫廷]]大剧《[[升平宝筏]]》是西游戏,十本,240出;以至于后来[[京剧]]中的[[猴戏]]也被人喜闻乐见。《西游记》不但有续作、仿作,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宝卷、[[民俗]]都产生影响,[[清朝]]子弟书里都有《西游记》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大。<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723/0813YThhb4GIhQbUTLnMo3dyGbymzSlGvUAkjf2RTiOA32am-CKT8uU34maFddnW2nxj5y-MJdCFg7SkwFNW8oQhifuFpkqwIaPxtdeuuGc38qYcPAjpOfwO-zg]《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网 2006-08-10</ref>
== 世界观=='''三藏取经路线'''{| class="wikitable"!部洲!地名!到达回数!途中遇到的妖魔|-| rowspan="7" |[[南赡部洲]]|[[唐朝|唐国]][[长安]]|第十二回||-|唐国[[法门寺]]| rowspan="4" |第十三回||-|唐国[[巩州 (北宋)|巩州城]]||-|唐国[[臨夏|河州卫]]||-|唐国双叉岭|寅将军、山君、处士|-|[[五行山|两界山]]|第十四回|[[五行山]][[孙悟空|心猿]]|-|西番[[哈密|哈咇国]] 影视视频 蛇盘山鹰愁涧|第十五回|[[白龙马|西海龙王三太子]]|-| rowspan="40" |[[西牛贺洲]]|观音禅院|第十六回|黑风山熊罴怪|-|[[乌斯藏国|乌斯藏]]国高老庄|第十八回|福陵山云栈洞[[猪八戒|猪刚鬣]]|-|浮屠山|第十九回||-|黄风岭|第二十回|黄风洞黄风怪|-|流沙河|第二十二回|卷帘大将[[沙僧|沙悟净]]|-|万寿山五庄观|第二十四回||-|白虎岭|第二十七回|[[白骨精|白骨夫人]]|-|黑松林|第二十八回| rowspan="2" |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1 |宝象国|第二十九回|-|平顶山|第三十二回|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压龙山九尾狐狸、狐阿七大王|-|宝林寺|第三十六回||-|乌鸡国|第三十七回|狮猁王|-|枯松涧|第四十一回|火云洞[[紅孩兒|圣婴大王]]|-|黑水河|第四十三回|泾河龙王第九子[[鼍龙]]|-|车迟国|第四十四回|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通天河]]|第四十七回|莲花池金鱼|-|金皘(鸊、兜)山|第五十回|金皘(鸊、兜)洞独角兕|-|子母河|第五十三回|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仙|-|[[女儿国|西梁国]]|第五十四回|琵琶洞蝎子精|-|草舍|第五十八回|六耳猕猴|-|[[火焰山]]|第五十九回|翠云山[[鐵扇公主|铁扇仙]]|-|祭赛国|第六十二回|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九头虫|-|荆棘岭木仙庵|第六十四回|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杏仙|-|小雷音寺|第六十五回|黄眉大王|-|驼罗庄|第六十七回|红鳞大蟒|-|朱紫国|第六十八回|赛太岁|-|盘丝岭|第七十二回|盘丝洞蜘蛛精|-|黄花观|第七十三回|百眼魔君|-|狮驼国狮驼岭|第七十四回|狮驼洞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云程万里鹏|-|比丘国|第七十八回|白鹿、白面狐狸|-|镇海[[禪林寺|禅林寺]]|第八十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灭法国|第八十四回||-|隐雾山|第八十五回|折岳连环洞南山大王|-|[[天竺|天竺国]]凤仙郡|第八十七回||-|天竺国玉华县|第八十八回|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九灵元圣]]|-|天竺国金平府|第九十一回|青龙山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俗稱[[犀牛精]])|-|天竺国百脚山布金禅寺| rowspan="2" |第九十三回||-|天竺国都|蟾宫[[月兔|玉兔]]|-|天竺国铜台府地灵县|第九十六回||-|天竺国[[灵山]][[雷音寺]]|第九十八回||} == 艺术成就 ===== 结构特点 ===西游记 》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 孙悟空 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李世民|唐王]]入冥,为 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 宝扇 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 前后联系、互相串联。{{r|duck|page=38-40}} === 幻想豐富 ===《西遊記》是中國[[神 小說]]、神話文學、浪漫文學的代表作。故事想像奇持,幻想豐富,情節神奇莫測,緊張曲折,佈局嚴謹,文境恣肆,創造出無數引人入勝的故事,成功塑造許多生動的神話人物形象。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 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 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r|duck|page=40-42}} === 诙谐讽刺 ===《西遊記》善於諷刺現實中的醜惡事物,並揭露可笑可鄙的現象,詼諧幽默惹笑。所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都賦予人情世故的精神實質,和現實生活現實思想的基礎,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以及嚴峻的批判藝術地結合起來,使不少章回妙趣橫生,圓滿地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鮮明愛憎。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如來佛祖]]、[[阿儺]]、[[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r|duck|page=42-48}} === 语言生動 ===《西遊記》用經過提煉加工的活口語寫成,活潑生動,語言有散文、有韻語,汲取了民間說唱和[[方言]]口語的精華。善於運用對話形式,往往在對話中滲透人物的個性特徵。書中夾雜不少詩詞歌賦,而散文、[[韻文]]又穿插配合得非常自然。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 、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 八戒 再次 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r|duck|page=48-58}}。 == 影响、地位 ==《西遊記》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於[[中国]]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西遊記》系统地反映了中國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 宝扇骗回[[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遊記》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西游记被认为是隐喻很深的雜合道、佛的书籍。
[[冯梦龙|馮夢龍]]將《[[水浒传|水滸傳]]》與《[[三国演义|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紅樓夢》出現後取代《金瓶梅》,《西遊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红楼梦|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成為今日通行觀點。法国当代文学权威[[艾登堡]]稱:“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 影视视频 ==
<center>
'''西游记:孙悟空取回宝扇,牛魔还礼幻化八戒再次将宝扇骗回'''
{{#iDisplay:r3036zh9vyc|640|360|qq}}
2、 ''' 西游记:悟空斗不过红孩儿还嘴硬,让菩萨好好上了一课!'''
{{#iDisplay:c30354j7ioj|640|360|qq}}
</center>
== 参考文献 ==
[[Category:780 傳記總論]]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