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旱灾

增加 1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旱灾8.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photocdn.sohu.com/20130802/Img383203825.jpg 原图链接][http://roll.sohu.com/20130802/n383203818.shtml 来自 搜狐滚动 的图片]]]
''' 旱灾 ''' 指因 [[ 气候 ]] 严重或不正常地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 [[ 土壤 ]] 水分不足, [[ 农作物 ]] 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欠收,从而带来 [[ 粮食 ]] 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中国历代容易发生旱灾,帝王在旱灾发生时常有祈雨的活动,例如《 [[ 册府元龟 ]] 》卷一四五《帝王部弭灾》:“长兴二年四月乙巳,帝幸龙门寺祈雨,至晩,还宫”。崇祯末年,旱灾频繁,崇祯本人虽然精励图治,最后仍导致亡国。《益都县志》记载1639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 [[ 光绪 ]] 年间亦有大旱,1876年12月11日的《申报》记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丁丑年(1877年),山西旱荒严重,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 [[ 山西 ]] 巡抚 [[ 曾国荃 ]] 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2] ,饥民铤而走险,“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3]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 [[ 蝗灾 ]] ,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人民更是饱受迁徙流离之苦,引致社会动荡。明代丘濬指出:“劫禾之举,此盗贼祸乱之萌。”[4] 。因此,为了维持公共秩序,救荒几乎是执政者的重要课题,《周礼·地官·大司徒》总结了“荒政十二条”,《管子·度地》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分类==
1.气象干旱: 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2.农业干旱: 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 [[ 牧场 ]] 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3.水文干旱: [[ 河流 ]] 、水库、地下水含水层、 [[ 湖泊 ]] 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特点: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 [[ 空气 ]] 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 [[ 季26 季]]26 ~35天、秋冬季51~70天。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 [[ 春季 ]] 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干旱预警信号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 [[ 橙色 ]] [[ 红色 ]] 表示。 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干旱影响==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变数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旱灾往往在较大范围发生且可持续多年,故对农业生产危害甚重。
1585年~1590年(明万历十四至十八年)的干旱地域广泛、变化较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并出现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发生之前的相对温和时段。此次干旱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 [[ 长江 ]] 流域及 [[ 江南 ]] 。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 [[ 安徽 ]] 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 。1589年干旱达到最强,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以旁证当时的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 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7]
1589年干旱达到最强,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以旁证当时的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1637年~1643年(明崇桢十至十六年)南北方连续7年大范围干旱,又称崇祯大旱,出现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为近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 [[ 华北 ]] ,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 山东 ]] ,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 [[ 瘟疫 ]] 流行、 [[ 蝗虫 ]] 灾害猖獗。
58,4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