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旱灾

增加 2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旱灾'''指因[[气候]]严重或不正常地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欠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中国历代容易发生旱灾,帝王在旱灾发生时常有祈雨的活动,例如《[[册府元龟]]》卷一四五《帝王部弭灾》:“长兴二年四月乙巳,帝幸龙门寺祈雨,至晩,还宫”。崇祯末年,旱灾频繁,崇祯本人虽然精励图治,最后仍导致亡国。《益都县志》记载1639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光绪]]年间亦有大旱,1876年12月11日的《申报》记载 <ref>[http://www.taihainet.com/lifeid/culture/lshc/201209/942687.html 1876年山东大旱灾饿死人数上千万],台海网 , 2012-9-4</ref> ,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丁丑年(1877年),山西旱荒严重,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饥民铤而走险,“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人民更是饱受迁徙流离之苦,引致社会动荡。明代丘濬指出:“劫禾之举,此盗贼祸乱之萌。”。因此,为了维持公共秩序,救荒几乎是执政者的重要课题,《周礼·地官·大司徒》总结了“荒政十二条”,《管子·度地》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干旱预警信号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ref>[http://www.weather.com.cn/drought/ghzs/04/416273.shtml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国天气网,2010-04-26 </ref>
==干旱影响==
<center> 澳洲遭遇历史性干旱,动物因缺水攻占首都,或将成为去年的南非! </center>
<center>{{#iDisplay:b0784quxp8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28 氣象學]]
58,4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