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鹿港金門館

增加 78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許樂三遺命其子將住居薄賣改名為浯江館,並非只有[[金門]]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館碑記〉便提到「故凡官兵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
清[[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時,鹿港[[遊擊]][[溫兆鳳]]發起重建,由繼任的劉光彩於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二月動工,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四月落成。   此次重建工程有劉光彩的〈重建浯江館碑記〉為記錄,且附有捐題碑。由碑文之記載可發現,當時捐款贊助的將兵全是水師,範圍遍及今天的臺南、澎湖、鹿港、萬華(艋舺)、淡水(滬尾),絕大部分並非金門人,故學者卓克華認為金門館雖冠以「浯江」或「金門」二字,其實不只是金門會館而是[[水師會館]]或[[水師伙館]]。   此次金門館的重建,是因為棟宇摧殘,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班兵運配的問題,使金門館可以作為班兵在[[等候船隻]]的短期居留的場所。這次的重建,大致奠定今日的廟宇原貌。
清[[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再次重修,受到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彰化地震]]影響之故。日治時期於日本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局部重修。
 
二次大戰結束初期,金門館的信徒侷限在龍山寺附近的30多戶人家。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一度重修,且當時的金門縣長郝成璞贈「[[宏揚先緒]]」匾。三年後(西元1975年)管理人卓神保發起重修,修復正殿、廟房、前殿等處。
 
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6月再次重修並在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9月1日舉行[[安座大典]],期間金門館組成奠安香火隊回到祖廟金門[[新頭]][[伍德宮]]祭拜。
 
== 建築 ==
金門館為兩進三開間的建築,坐北朝南,與其他寺廟朝向河口的布局不同。金門館與一般寺廟不同,在三川殿與正殿兩側皆設有房室,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
 
== 參考文獻 ==
{{reflist}}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