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小提琴

移除 2,124 位元組, 4 年前
在中国的发展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成立后,敖得萨音乐学院的П.С.斯托利亚尔斯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А.И.扬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事业,形成了苏联小提琴学派。斯托利亚尔斯基在1933年创建了苏联的第一所天才儿童音乐学校,成为苏联学派的创建人之一。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技术与艺术训练。他的学生Д.□.奥伊斯特拉赫,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积极演奏现代音乐。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都很有价值。他的学生I.加拉米安在美国成为著名教师。波利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教学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发展。极为纯净的声音、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风格、对乐曲处理的细致而深刻,是这个教学体系的特点。他的侄子И.□.扬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论》的作者。扬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学生□.И.扬凯列维奇,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教学原则,善于对学生的才能作透彻的分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个性。中国著名小提琴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林跃基,曾是扬凯烈维奇的学生;林跃基的学生胡坤曾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需要提及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与俄国学派有很深的渊源,又曾受法比学派的影响,他善于采撷众长,独创一格,成为当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两次来中国访问,进行演奏和讲学活动,给中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ref>[http://www.docin.com/p-194724745.html 豆丁文库] </ref>
 
===在中国的发展===
 
大约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将小提琴引入中国。赫德是英国的传教士,他是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虽然赫德组建乐队的本意只是为了满足西方人士音乐的需求,但实际上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发展。在赫德乐队受训的赵年魁和穆志清,后来成为北京大学音乐学习所的首批小提琴导师。五四运动以后,一些中国留学生进一步促进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最有影响力的当属[[马思聪]](1912 – 1987)先生,广东梅县人,是中国最早留学欧洲学习小提琴的学者之一。1924年(年仅12岁)既赴法国学习小提琴,1925年考入法国朗西音乐学院,后又继续入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学成回国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多次举办系列个人独奏音乐会并获成功。评论界称他为“中国第一个依靠自己演奏活动发挥其社会影响的音乐家”。马思聪1935年创作的《摇篮曲》是中国专业小提琴音乐的开端,其作品还有《第一回旋曲》、《绥远组曲》、《西藏音符》、《牧歌》、《秋收舞曲》、《第二旋曲》、《春天舞曲》、《山歌》、《慢诉》、《抒情曲》、《跳龙灯》、《跳元宵》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马思聪是中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为中国小提琴创作中华名族音乐元素与西洋小提琴相结合的创作和演奏开辟了道路。在他之后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积极探索,相继创作出了中国观众喜爱的小提琴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豪 陈钢曲)、《新春乐》(茅原曲)、《新疆之春》(马跃先 李中汉曲)、《庆丰收》(张靖平曲)等等。形成了中国具有特色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并逐渐为世界观众所了解和喜爱。为繁荣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社会的贡献==
14,4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