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动物权利

增加 16,7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动物权利''',或称“动物解放”,是人发起的保护动物不被人类作为占有物来对待的[[社会运动]]。这是一种非人類本位出發的社会思潮,其宗旨不仅要为动物争取被更仁慈对待的权利,更主张包括[[蚊子]],[[蟯蟲]],[[蟑螂]]等[[害蟲]]在内的动物要享有精神上的基本[[人權|“人”权]],比如,和人类一样免受折磨的权利,换句话说,动物应该被当作人同等看待,而不仅仅被当作人类的[[财产]]或工具,无论在法律层面或是精神层面。 在一些国家,已经立法保障动物权利。1992年,[[瑞士]]法律上确认动物为“[[存在物|生命]]”(beings),而非“[[物品]]”(things);2002年,[[德国]]将动物保护的条款写入[[宪法]]。由[[澳洲]]学者[[彼得•辛格]]建立,基地位于[[美國]][[西雅图]]的“[[泛类人猿计划]]”,目前正在争取[[美国]]政府采纳其所提出的《[[泛人猿宣言]]》,这份宣言呼吁赋予一个由[[大猩猩]]、[[猩猩]]以及两个亚种的[[黑猩猩]]组成的“平等群落”以三项基本权利:[[生存权]]、[[个体自由权]]和[[免受折磨权]]。 而批评者认为,由于动物无法对[[社会契约]]进行讨论或是做出[[道德]]判断,不能够顾及他人的[[权利]],甚至根本对[[权利]]没有概念,因此不能被认为享有精神上的权利。動物權利主义学者[[罗杰•斯克鲁顿]]认为这些人的[[逻辑]]是“因为只有人类担负责任,所以也只应由人类享有权利”。 一些動物權利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将动物用于食用、娱乐或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错,但仍应立法保障这些动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这种观点被称为“[[动物福利]]”主义,也是某些老牌动物保护组织所持的观点,这些组织包括[[英国皇家预防虐畜协会]]、[[爱护动物协会]]。 ==概况== 動物權利的观点包括:所有(或者至少某些)动物应当享有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利;动物应当享有一定的精神上的权利;动物的基本权利应当受法律保障。这些观点反对将动物当作一般财货或是为人类效力的工具。常有人將動物權利与“[[动物福利]]”主义相混淆,动物福利主义仅仅关心动物不受虐待,而不试图保障动物精神上的权利。 動物權利主义者主張動物享有應有的權利(例如生存權利、生育權利、生活權利、自由權利、流浪權利等),并不是主张动物与人类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比方说,他们不认为[[家禽]]需要享有[[选举权]],因為動物未能認知何謂[[选举]]。 一些動物權利主义者认为拥有[[感知力]](能够自知)的动物与其他更原始的动物应该被区别对待:只有拥有感知能力(或较强烈自我意识)的动物才享有对自己生命及肉体的支配权,而不考虑人类把它们看作什么用途。 另一些動物權利主义者将这种权利推广到所有动物身上,包括那些没有自我意识甚至没有进化出[[神经系统]]的动物。他们坚持认为,人类及其一些机构为了食用、娱乐、制作化妆品、製衣、进行科学实验等等目的,将动物商品化的行为,违背了动物支配生命的基本权利。 多数人认可大型[[猿]]类拥有高度[[智慧]],能够判断自身处境以及行为动机,当自由受到限制时,它们会感到沮丧。相比之下,许多其他动物只拥有非常简单的神经系统,比如[[水母]],只比一只机械手复杂一点,只能进行简单的应激反应,既无法中止也无法计划自己的行为,当然也不能判别自己是否自由。从[[生物学]]上的定义来看,水母毫无疑问属于动物,但从動物權利的观点来看,水母是否应被划归“[[蔬菜]]类”也未可知。就如何判定一个有机体是否属于应享有权利的“[[动物]]”,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标准。 因此,关于动物权利的争论(与[[堕胎权]]的争论很像)就因难以确定一个简单、一刀切的判别标准而困难重重,这一标准,即使在生物学实践中也很难确定,当然,生物学中充满了复杂而多样的渐变性。按神经生物学的标准,水母、农场饲养的鸡、实验室的小白鼠以及家养的猫分别分布在一张复杂、多维度的[[坐标图]]中,坐标图的一端标着“近乎植物”,另一端标着“高度智慧”。 然而也有认为,动物权利不应以智慧、感知、意识等作区分,否则就沦为以人的角度思考判断,有违非人类本位出发的基本概念法则。但凡动物,都应自然享有应得的权利及保障。即如处于永久植物人状态的[[植物人]],被认为再无智慧、感知、意识,一样应自然享有应得的权利及保障。 ==哲学渊源== 法国[[啟蒙時代|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的序言中,曾对动物权利的观念做了简述,他说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而又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缺少智力和自由”,但是,其他动物也是有知觉的,“它们同样应该享有自然赋予的权利,人类有义务维护这一点”,他特别指出“动物有不被虐待的权利”。 现代[[功利主义]]学说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是最早深入研究动物解放主义的学者之一,他在为扩大动物法律权利的必要性所作的演讲稿中写道:“这一天终将到来,人类以外的动物们将重获被人类暴政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从来不应剥夺。”他还指出,动物的缺乏[[理性]]在[[道义]]上不应构成对动物解放主义的阻碍,“长有几条腿、皮肤是否长有绒毛、骶骨孔是否闭合,这些都不能构成剥夺一个生灵享有与人类同等权利的原因”“还有什么使动物解放不可逾越?动物是否拥有思考能力或是语言能力?成年的马或是狗,还有其他许多有灵性的动物,显然要比一周甚至一个月大的婴儿来得更有理性。从另一方面,这说法仍旧成立:问题不再是‘它们会思考吗?’或是“它们会说话吗?’而变成了“它们会感到难受吗?”为什么法律不能对一切生灵提供保障?总有一天,博爱将荫蔽所有生灵……”(边沁,1781) [[:Category: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在本质上其他动物与人是一致的,尽管动物缺乏思考能力。尽管他为人类食用动物的行为做出了功利主义的辩解,他仍旧呼吁给予动物道德关怀,同时,他反对对动物进行活体解剖。他的著作《[[康德哲学批判]]》中有大段对[[伊曼努尔•康德|康德]]将动物排斥在道德体系之外的批评,言辞甚为激烈,其中包括那句有名的“那些不能对所有能看见太阳的眼睛一视同仁的伪道德,当被诅咒”。 動物權利的概念,出自一本1892年出版影响颇广的书《[[动物的权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作者是英国社会改革家Henry Salt。Henry Salt于1891年成立了[[人道主义者联盟]],宗旨之一是取缔打猎运动。 当代動物權利主义的概念由S.Godlovitch,R. Godlovitch和J. Harris在1971年合著的《动物、人和道德》中被重新提出,书中旁征博引,雄辩地阐述了動物權利的观点。应该说,正是这部著作使得動物權利主义得以复兴,并鼓舞了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发展完善。[[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的生物伦理学教授、受Ira W. DeCamp计划赞助的学者[[彼得•辛格]]就是在对这本书进行评论时,第一次提出了“动物解放”的概念。 彼得•辛格和Tom Regan是动物解放运动目前最著名的两位倡导者(尽管二人的观点有所不同);Gary L. Francione是另一位有分量的动物解放主义学者,他持一种近似废奴主义的观点,主张动物应当享有不被看作财货的基本权利;“关心家禽”组织的[[激进主义]]分子Karen Davis和[[人道對待動物協會]]的Ingrid Newkirk也对[[動物權利運動]]持有各自的理论体系。 彼得•辛格是当代動物權利运动的精神领袖,但他本人对保障动物精神地位的方法论出发点却不是维权,而是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功利主义]]。在他1975年出版的《动物解放》一书中指出,人类给予动物道德关怀的原因,既不是智力(对婴儿或[[智障]]患者也无智力可言),也不是[[道德]](对[[罪犯]]或[[精神病|精神病患]]患无道德可言),或是其他一般人类所拥有的品质,而是否能够体验痛苦。因为动物也能体会痛苦,所以将动物排斥在道德关怀以外是一种“[[种族歧视]]”行为,在这里,他引用了英国哲学家Richard D. Ryder提出的“种族歧视”的概念。 彼得•辛格的觀點,主要是認為對於感覺能力的動物的相同的利益,都應該給予平等的關心。而平等的關心前非等同對待的平等或權利的平等,而是依能力或利益的內涵作標準來決定如何對待不同的個體。保障動物的權益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促進最大的善和最小的惡,所以保障動物的權益的作用是提升動物的地位而非貶低人類的地位。 Tom Regan在著作《動物權利状况》和《空空的牢笼》中,从另一个角度对此做出了解释。他将人类以外的动物看作“生命的载体”,赋有与人类同样的权利,尽管这种权利未必要与人类的在程度上完全一致。这意味着这些动物与生俱来具有与人同等的重要性,而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用于达到目的的手段。他的这种观点,也被称为“[[直接责任]]”。对Regan而言,所有饲养食用动物、[[动物试验]]以及商业捕猎行为都应被禁止。Regan的理论中“生命的载体”并不包括所有的动物,但起码包括所有“一岁以上的[[哺乳动物]]”。 辛格主要致力于改善动物们的处境,在特定环境下,同意适当的将动物为人所用。而Regan主张将动物与人同等对待,并严格遵照康德哲学,认为动物决不能被仅仅当成某种工具而牺牲。当然,康德本人并不将动物纳入自己学说的的道德律中,他说人类应当慈悲,主要是要使人不致堕落于残忍,而并非是为动物福祉考虑的。 尽管在理论上有差异,辛格和Regan在实践上是一致的,比如他们都认为社会应当倡导[[素食主义]],并废除不必要的[[动物实验]]。 Gary Francione在《[[动物权利导言]]》等中著作指出,如果动物被当作财货,那么任何赋权于动物的行为都将直接被这种所有权状况损害。他说,为你的[[财产]]争取与你自己同等的权利,这无疑很荒谬。如果不能获得与人同等的地位,动物什么权利都谈不上。不像Regan对“生命的载体”没有一个明确的判别标准,Francione将感知能力作为道德判断的唯一标准。他认为在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動物權利运动,有的只是[[动物福利]]主义。在为[[羅格斯大學]]动物权利法项目所作的研究中,他指出任何不以解放动物奴隶状态的動物權利努力都是徒劳的,那-{只}-会导致剥削动物的制度化,这些做法在逻辑上自相矛盾,不能丝毫改善动物所处环境。Francione称一个一边把猫和狗当成宠物豢养、一边屠杀鸡、牛、猪来食用的社会为“道德分裂”。 ==法律== 1992年,[[瑞士]]法律通过认定动物为“[[存在物|生命]]”(beings),而非“[[物品]]”(things);2002年,德国将动物保护的条款写入宪法,德国议会上院投票决定将“和其他动物”的字样加入宪法中国家为后代保护自然生命基础的条款中。 在[[以色列]],法律禁止在中小学上动物解剖课以及在[[马戏团]]进行驯兽表演。 在[[台灣]],200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正案,將原本的第二十四及二十五條允許馬戲團進出口保育類野生動物供作表演之規定刪除。若違反規定,則會有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併科新台幣三十萬元到一百五十萬元的[[罰金]]。 不少國家和地區均設有保護動物的組織,但好些針對的僅屬[[動物福利]],並非主張動物權利。 ==实践== 在实践中,[[动物維权主义]]者通常参与对使用动物的行业的联合抵制,比如对西方国家中肉、奶、蛋产品主要生产者工厂化的农场及[[集約式農業]]的抵制。农场待屠宰动物的运输(包括活畜出口)已成为近年来各地動物權利组织行动的主要阻挠目标-这一点在英国尤为突出。 绝大多数动物維权主义者奉行[[素食主义]]。他們認為,既然一般人類一直認為自己是高等生物,那麼就不應做出動物的捕食行為,否則與其他動物無異,而且肉食性動物不懂考慮動物外的食物,但人類是雜食性動物,可選擇進食[[豆]]類或[[蔬菜]]類食物。 而他們也不穿戴[[皮质]]的服饰(包括[[皮鞋]]),不使用包含动物原料的[[化妆品]]、[[药品]],甚至[[墨水]]和[[染料]]。需要通过动物实验的商品也尽量被避免。针对某公司的抵制也很普遍,例如[[宝洁]],因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行多项[[动物实验]],而遭致動物權利主义者对其出品所有产品的抵制(包括[[花生酱]]这样的食品)。 動物權利主義者認為,[[動物實驗]]會使動物生病甚至死亡,而且現時已有很多種類的物品,毋須再研製新的,因此實驗對人類的好處並不存在或未能確定,另一方面實驗肯定會對動物造成傷害,因此動物實驗只是人類為自己利益而犧牲動物應有的生存權的錯誤行為。 此外,他們亦對明顯損害動物權利的行為,包括[[皮草]]買賣、[[打獵]]、[[馬戲團]]、[[馬術]]競賽、[[動物園]]及[[寵物]]買賣,表示強烈的反對。 大多数動物權利主义者致力于教化大众。一些组织诸如“[[人道对待动物公社]]”,頻繁地試圖通过媒体宣传動物權利主张。 [[美国]]的動物權利运动近来趋向于倡导素食化运动。每年在美国有98亿头/隻动物遭屠宰食用,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所用的动物数量。“素食者联盟”和“要爱心,不要杀戮”等组织致力于向消费者揭露工业化农场的内幕,劝导人们少吃肉。  一些[[生態恐怖主義]]分子選擇投身于直接战斗,比如从[[实验室]]或[[农场]]"营救"动物,对这些场所进行[[破坏]]等等,这偶尔会引发[[暴力]]冲突。还有一种“公开营救”行为,营救者大摇大摆毫不掩饰的把 动物 带走。一些国家对有關行为加强了立法管制,但不少生態恐怖主義分子仍繼續“ 解放”動物。 ==相關公約== 相關公約指動物權利,並非指[[生態保育]] ===《世界動物權宣言》===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於1978年10月15日選讀《{{link-fr|世界動物權宣言|Déclaration universelle des droits de l'animal}}》,規範動物有其生存權,亦有受尊重且免遭虐待的權利。但此宣言並未有法律約束力。 [[s:世界動物權宣言]] ===《動物五大自由》=== 1960年代,英國大型的工業式農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引起各界對於[[動物福利]]的關注。而後英國政府為回應社會對於[[動物福利]]的訴求,於1967年成立「農場動物福利諮詢委員會」(1979年改組為[[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於1979年草擬了相關法規,而後此動物的五大自由便成為了英國動物福利法例根基,亦為歐盟農場動物福利政策立法的原則。 #免於飢渴的自由:隨時均可享有清水及足夠維持健康及補充體力的食物。 #免於因環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提供舒適的環境,包括居所及棲息處。 #免於痛苦或傷病的自由:防止傷病,或盡快診斷及給予治療。 #表達天性的自由:提供足夠空間和合適設施,並讓動物與同類作伴。 #免於恐懼不安的自由:以合適的生存環境及方式對待動物,避免產生任何精神上的痛苦。
717,4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