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极绕极流

增加 10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3D展示南极绕极流0.jpg|350px|缩略图|右|<big>3D展示南极绕极流</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18/1d619363c2df45c8959922260ea57200.pn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14848637_12014364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南极绕极流 ''' [[ 英语 ]]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1] ,或称为西风漂流[2] 、南极环流[3] ,为一个环绕 [[ 南极洲 ]] 由西向东的洋流。南极绕极流为 [[ 南冰洋 ]] 的主要循环系统特征。这令温暖的 [[ 海水 ]] 隔离南极洲,令其大陆维持其巨大冰原。
南极绕极流被水手们广泛认知多年。 [[ 杰克·伦敦 ]] "Make “Make Westing" 深刻地刻划出快帆船上水手们在 [[ 纽约 ]] [[ 加利福尼亚 ]] 的航线上绕过 [[ 合恩角 ]] 的困难。
==结构==
===贯通全球的流向===
南极绕极流接驳了 [[ 大西洋 ]] [[ 太平洋 ]] [[ 印度洋 ]] 盆地,并同时作为三者交流的主要渠道。此环流会受到地形及水底 [[ 测绘 ]] (bathymetric)特征的强烈限制。由 [[ 南美洲 ]] 开始,南极绕极流流经南美洲与南极洲间的 [[ 德雷克海峡 ]] ,接着在斯科舍岛弧分割,微弱的温暖分支向北形成福克兰洋流,较强的分支则穿过岛弧再向东流。经过印度洋时,环流在印度洋的克革伦高原(Kerguelen Plateau)被分割,大部分流量转移向北。到达 [[ 新西兰 ]] 南部时,环流依照坎贝尔高原(Campbell Plateau)的轮廓流动,首次向南大幅转向然后再次转回向北。环流转向亦可以在其经过东南太平洋中洋脊(mid-ocean ridge)时出现。
===四锋及其巨大流量===
南极绕极流包括多个锋(front)。南极绕极流的北方边界定义在 [[ 亚热带 ]] 锋(Subtropical Front)。这标记了温暖、 [[ ]] 度高(盐度通常大于千分之34.9)的 [[ 亚热带 ]] 水与较冷、盐度较低的副极地水边界。向南有亚南极锋(Subantarctic Front),携带了南极绕极流的大部分流量,其定义为水面下出现盐度最低或是最初出现厚厚不成盐层的亚南极模态 [[ ]] (Subantarctic Mode Water)的 [[ 纬度 ]] 。再南有极锋(Polar Front),标记了极冷、相对淡,表面为南极表层水。更南有南面分界锋(Southern Boundary front),其定义点为密集的深海带(abyssal zone)上升流到达水面下几百米。大部分的流量由位于中部的两个锋携带。南极绕极流在德雷克海峡的总流量估计为135百万立方米/秒(即斯维尔德鲁普, Sv),亦即约为全球河流流量总和的135倍。在印度洋有较少的水量加入南极绕极流,在 [[ 塔斯曼尼亚 ]] 南部的水量为147Sv,南极绕极流在此处为全球最大水量的地点。
==形成==
[[ 冈瓦那大陆 ]] 在2300万年前( 中新世) 以德雷克海峡为界分裂成为南极洲及南美洲,南极绕极流于是形成。由于南极洲与温暖洋流受到阻隔,南极洲变得越来越冷, [[ 冰川 ]] 开始在原本是 [[ 森林 ]] 的大陆上形成。
246,0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