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妃嫔

增加 13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妃嫔.jpg|350px|缩略图|右|<big>妃嫔</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1/a820732c515740cfbcb021247e2373a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15505009_10017855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妃嫔 ''' 是指 [[ 君主 ]] 经过 [[ 册封 ]] 的妾室,又有嫔妃、嫔御等别称,广义上可以包括所有君主妾室。除 [[ 欧洲 ]][[ 基督教 ]] 国家外[a] ,大多数 [[ 古代 ]] 国家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君主拥有众多妻子或妾室是极为常见的。
在存在 [[ 嫡庶 ]] 之分的状况下,他们的一位或数位正妻,根据丈夫的 [[ 头衔 ]] 获得 [[ 皇后 ]] [[ 王后 ]] [[ 王妃 ]] 的册封。其余的妻子或妾室获得等级较低的册封。正妻或妾室未获册封的例子亦是存在的。一种情况是君主的正妻在君主即位后,只册封为妃嫔。在某些地区或时代,正室在君主登基后先册封为妃嫔,过一段时间再册封为皇后、王后或王妃更成为定制。亦有一些君主正室是因为失宠、犯罪、出身低微或其他原因,在君主即位后只被册封为妃嫔,未获封后。亦有妾室获得封后,正室仅封妃嫔的情况,例如后 [[ 唐庄宗 ]][[ 李存勗 ]] 登基后仅把正室韩氏封为 [[ 淑妃 ]] ,却把妾室 [[ 刘玉娘 ]] 立为皇后。还有君主另立她人为皇后、王后或王妃,正妻无任何册封,如 [[ 曹魏 ]] 时的虞妃,在 [[ 魏明帝 ]] 登基后仅维持王妃身份。
==中国==
在中国历代的史书中,由于妃嫔人数众多,相较于皇后,通常对她们很难全部记录。一位皇帝即使拥有众多妃嫔,也可能只有寥寥数人被记录。历代纪传体史书中后妃传所记载的妃嫔未必包括皇帝拥有的所有妃嫔。例如唐太宗就至少有三名妃嫔未载于史书,包括一名姓名失传的昭仪、一名姓名失传的婕妤以及刀人高惠通,她们仅见于昭陵墓志记载。更极端的情况是无一人被记录(如汉隐帝[4])。
在中国历代的[[史书]]中,由于妃嫔人数众多,相较于皇后,通常对她们很难全部记录。一位皇帝即使拥有众多妃嫔,也可能只有寥寥数人被记录。历代[[纪传体]]史书中[[后妃传]]所记载的妃嫔未必包括皇帝拥有的所有妃嫔。例如[[唐太宗]]就至少有三名妃嫔未载于史书,包括一名姓名失传的[[昭仪]]、一名姓名失传的[[婕妤]]以及刀人[[高惠通]],她们仅见于昭陵墓志记载。更极端的情况是无一人被记录(如[[汉隐帝]])。 中国妃嫔制度有明确记载始见于《 [[ 周礼 ]] 》,周天子正室为王后,以下为妃嫔,包括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世不少 [[ 朝代 ]] 的妃嫔编制多在周礼的基础上再作调整。实际上历朝妃嫔制度以及位号变化不小,同一位号在不同时代,实际地位也有差异。
==朝鲜王朝==
[[ 朝鲜王朝 ]] 初期,后宫嫔御位号尚未抵定,有翁主、宫主、 [[ ]] 、淑仪等位号,到成宗即位后, [[ 后宫制度 ]] 才完成,正妻(王妃)以下有嫔、 [[ 贵人 ]] 、昭仪、淑仪 、昭容、淑容、昭媛、淑媛 ,品秩依次为正一品至从四品。燕山君后期,自创淑华、丽媛、闲娥等三个位号,但这三个位号随着中宗反正一并消失。高宗九年(1872年)十一月下令将先王嫔御所用的翁主、宫主等封爵改为嫔[7] 。高宗称帝建立 [[ 大韩帝国 ]] 后,正室改称皇后,下有皇贵妃、妃、嫔、贵人等。 ==参考文献==
247,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