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山雀

增加 28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民间又叫" [[ 白脸山雀]]"。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黑色,头两侧各具一大型白斑。上体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是一种极常见的农林益鸟,也为常见的笼养鸣鸟。
分布于中国、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欧洲、中亚、西伯利亚、远东、朝鲜、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
== 形态特征 ==
大山雀体大 (14 ([[14 厘米 ]] )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喉辉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
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体形大小与麻雀相似,属于山雀属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但本物种的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在淡黄绿色胸腹的衬托下,这条黑色的“ [[ 拉链 ]] ”颇为抢眼,这也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幼鸟羽色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较浅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泽,喉部黑斑较小,腹无黑色纵纹或黑色纵纹不明显,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黄绿色。
[[File: 大山雀3.jpg|250px|缩略图|'''大山雀'''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402/06/c4/31033608_31033608_1390937495312_mthumb.jpg 原圖鏈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3256393.html 圖片來源]]]
 
[[File: 大山雀5.jpg|250px|缩略图|'''大山雀吃冻果''' [http://pic.birdnet.cn/forum/201412/12/085010ub77buuutujb38bu.jpg 原圖鏈接][https://https://www.bir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ordertype=1&tid=894892 圖片來源]]]
== 栖息环境 ==
主要栖息于 [[ 低山 ]] 和山麓地带的 [[ 次生阔叶林 ]] 、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夏季在北方有时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带,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冬季多下到山麓和邻近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进到果园、道旁和地边树丛、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树上<ref>[http://zujuan.xkw.com/6q7373264.html 大山雀的栖息环境],组卷网,2018-12-28</ref>。
== 生活习性 ==
大山雀在中国各地均为留鸟,部分秋冬季在小范围内游荡。
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平时飞行缓慢,飞行距离亦短,但在受惊后飞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秋冬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单独活动的。除频繁地在枝间跳跃觅食外,它们也能悬垂在枝叶下面觅食,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繁殖期鸣声尖锐多变,为连续的双声节或多音节声音,其声似‘ [[ 吇嘿 ]] 、吇嘿、吇嘿、吇吇嘿、吇吇黑黑’或‘黑吇、黑吇、黑吇、黑’,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鸣声更为急促多变<ref>[http://news.boqii.com/bird/53412.html 大山雀的生活习性],波奇网</ref>。
== 饲养 ==
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蚊、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 [[ 昆虫 ]] [[ 昆虫幼虫 ]] 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ref>[https://www.pchouse.com.cn/baike/shenghuo/6388/ 大山雀的饲养方法],太平洋家居网</ref>。
== 繁殖方式 ==
大山雀繁殖 期4期[[4-8 ]] 月,在南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开始繁殖的,但多数在4-5月开始营巢。1年繁殖1窝或2窝,据我们在长白山的观察,第一窝最早在4月中旬开始营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 窝6 窝[[6 ]] 中下旬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时也在土崖和石隙中营巢。据鸟类专家找到的8个巢,有7个是在活树树洞中,约占总数的87.5%,在土崖石隙中仅有1巢,约占12.5%。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由苔藓构成,常混杂有地衣和细草茎,内壁为细纤维和兽类绒毛,巢内垫有兔毛、鼠毛、猪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距地高0.7-6m,巢的大小为外径8-14cm,内径5.5-7.5cm,高5-11cm,深3-5cm。
雌雄鸟共同营巢,雌鸟为主,每个巢5-7天即可筑好。第一窝最早在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多数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多在6月末7月初开始产卵,有时边筑巢边产卵。每窝产卵6-13枚,多为6-9枚,有时多达15枚。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或淡红自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为16-18mm×12-14.3mm,平均17.7mm×13.9mm,卵重0.8-2.0g,平均1.4g,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开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鸟承担,白天坐巢时间7-8小时,夜间在巢内过夜。白天离巢时还用毛将卵盖住,有时也见雄鸟衔虫进巢饲喂正在孵卵的雌鸟,孵化 期14 期[[14 ±1 ]] 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ref>[http://news.boqii.com/bird/53414.html/ 大山雀的繁殖方式],波奇网</ref>。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