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总统

增加 13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总统(英语:President),是共和制国家的元首称呼之一。
''' 总统 '''( 文译称“President” 语:President) 在英文中 指领导者或领导人(由拉丁文pre-“之前”+sedere“坐”而来),在罗马帝 [[共和制]] 时期为副执政官或行省总督 职位,并非执政官 [[元首]]称呼之一
总统的英文译称“President”,在英文中是指领导者或领导人(由拉丁文pre-“之前”+sedere“坐”而来),在[[罗马帝国]]时期为副执政官或行省总督的职位,并非执政官。 但“President”不一定是 [[ 政治 ]] 领袖,某些机构或团体的主席、负责人,公司的 [[ 总裁 ]] 和大学的校长也使用这称谓。
==中文旧称==
[[ 清朝 ]] 末年曾音译为“伯理玺天德”、“柏理玺天德”、“普利玺天德”[2]
旧称统兵的首领为总统。 [[ 民国 ]] 初年及北洋政府时期,皆冠以“大”字以区别或彰显之;如临时大总统、非常大总统。
1931年制订的 [[ 中华民国 ]] 训政时期约法中,仅设国民政府 [[ 主席 ]]
1936年制订的五五宪草中,始称“总统”,不再冠以“大”字,沿用至今。
==各国制度==
*在 [[ 总统制 ]] 国家,总统兼任政府首脑,直接领导行政机关,不设总理,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如美国、 [[ 墨西哥 ]] 、阿根廷、 [[ 巴西 ]] 、智利、印尼(1966年以后)、 [[ 菲律宾 ]] (1978年以后)、土耳其(2018年以后)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皆实行总统制。部分国家设总理,但实际上是总统制,如韩国、 [[ 秘鲁 ]]
*在议会制国家,总统作为国家元首通常只是虚位元首,真正行使 [[ 行政职权 ]] 的是总理(部分共和国或称部长会议主席),总统由议会组成的选举团选出,如德国、希腊、 [[ 匈牙利 ]] 、印度、 [[ 以色列 ]] 、意大利、拉脱维亚、巴基斯坦、 [[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 ]]
*在议会制国家,总统作为国家元首通常只是象征性职位,但由直选产生,因此拥有部分外交权力,如奥地利、 [[ 保加利亚 ]] 、捷克、 [[ 斯洛伐克 ]] 、芬兰、冰岛。
*在总统领导的议会制国家,总统兼任政府首脑,直接领导行政及立法机关,不设总理,总统由民选的议会选出,如缅甸、南非、 [[ 博茨瓦纳 ]]
*在 [[ 半总统制 ]] (又称双首长制)国家,总统与总理职权的划分,依其国情的不同,实行“合法性二元化”措施,总理代表行政机关向议会负责,但总统的权力普遍较总理大,总统拥有国防及外交权力,且拥有解散国会的权力。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其他如中华民国、波兰、 [[ 葡萄牙 ]] 、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 [[ 塞尔维亚 ]] 等也可视为半总统制。
*在 [[ 委员制 ]] 国家,“瑞士联邦主席”(也有翻译成总统)在 [[ 法律 ]] 上与总统制类似,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但其实际权力及地位都不比其他委员高,如同议会制下的国家元首。现今实行这一制度的只有 [[ 瑞士 ]] [[ 圣马力诺 ]] 两国。
*在 [[ 社会主义 ]] 国家,国家元首一般不称总统,因为一党执政的原因,其地位和权力比不上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总书记、第一书记,除非兼任),部分国家元首甚至是虚位元首。中国、越南、老挝、 [[ 古巴 ]] 称其国家元首为国家主席, [[ 东德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等称国务委员会主席。曾经使用“总统”为国家元首名称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古巴(1959-1976 ~1976 )、 [[ 苏联 ]] (1990-1991 ~1991 )、捷克斯洛伐克(1948-1989 ~1989 )、东德(1949-1960)、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74-1989 ~1989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45-1990 ~1990 )和波兰人民共和国(1947-1952 ~1952 、1989-1990 ~1990 )。
*在不同国家设定上,总统职位可任职一定年期,可连任或不可连任,或任职一定年期后不能再出任。
248,0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