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姚锡光

增加 5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姚锡光江鄂日记》、《东方兵事纪略》等
}}
姚锡光(1857-1921), [[ ]] 石泉, [[ ]] 石荃,[[江苏]][[丹徒]]人;少时聪明好学,清[[光绪]]十四年 [[ 举人]];先后任内阁中书,[[安徽]]石埭、怀宁等县知县,[[莱州]]、直隶州知州,常与北洋将领考察[[天津]]、[[大沽]]等地海防;后为[[山东]] [[ 巡抚]][[李秉衡]]幕僚。
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去 [[ 南京 ]] 拜访两江总督[[张之洞]],任督府幕僚。
清光绪二十三年,任 [[ 天津 ]] 练兵处军政使副使;清光绪二十七年,任陆军部左丞、右侍郎,后又历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校阅五、六两镇兵队大臣,管辖兵队大臣,验看月官大臣等中枢要职。
民国9年(1920),历任蒙藏局副总裁,北口宣抚使,查抚津保(天津、[[保定]])被灾商民专使。
[[甲午战争]]时,为山东巡抚李秉衡幕僚,得亲见当时的公文军令,亲听被日军占领城市绅民的口述,后来将这些资料整理写成十余万言的[[《东方兵事纪略》]]<ref>[http://www.docin.com/p-1962523954.html 姚锡光与《东方兵事纪略》],豆丁网</ref>,书中分析甲午战争失败,"乃封疆之吏,将帅之臣,内无整军经武之谋,外无致命遂志之节。"说明他写此书目的,是要人们"明可耻之事,求雪耻之道,昭示国人生爱国之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自莱州戎幕愤然辞归故里。
后去南京,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两次被派偕 [[ 德国 ]] 军事专家,自[[吴淞]],历崇明、江阴,抵镇江,巡视沿江炮台,对丹徒沿江防务尤为重视,亲自主持绘制了《吴淞与白茅沙截段图》、《江阴口截段图》、《镇江圌山关截段图》,并对炮台的坚脆、炮位的优劣、子弹药库的建置,均作扼要说明。考察以后,两次呈折向张报告视察情况,指出其中有的外国专家来华并非诚心帮助,而是怂恿中国多买炮火,从中取利;有的甚至别有用心,应加以警惕。他在同时期写的《长江炮台刍议》中认为:"现有圌山炮台等如不加以改革,势必形同虚设,无一可恃。"后又多次提出一系列加强沿江防务的措施,得到张的重视。
1903年,与人合办华北一所女子学校。后历任 [[ 安徽 ]] 怀宁知县,和州知州等。
1905年5月,他奉命赴[[内蒙古]]东部[[卓索图盟]]一带考察垦牧、蒙盐各等情形。7月5日,他经练兵处王大臣铁良奏补军政使副使缺。12月,他随肃亲王善耆考察东西盟蒙古事件,并写出了《筹蒙刍议》。1906年9月23日,他被陆军部宪堂任命为练兵处提调。1908年,因陆军部左侍郎寿勋丁忧,姚锡光署陆军部左侍郎。其间,姚锡光写出了《筹海军别录》。1909年,他任殖边学堂监督。1909年2月,因荫昌升迁,姚锡光任兵部右侍郎,11月被免职。1911年,他参与组织了帝国宪政实进会。该年他还任庆亲王内阁的弼德院顾问大臣。
[[ 辛亥革命 ]] 后,他参加[[国民党]]。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他被推举为参议。[[袁世凯]]任大总统期间,他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口北宣抚使、查抚津保被灾商民专使等职。1912年5月12日,袁世凯下令在北京成立了五族国民合进会,总统府边事顾问姚锡光任会长。1912年6月至12月,他任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遣藏劝慰使,在赴西藏的行程中,因英属印度政府阻挠而滞留于印度。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沈秉堃]]、[[王传炯]]、[[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蒋翊武]]、[[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温宗尧]]、[[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可见,辛亥革命后,姚锡光虽然不再撰著作品,阐发民族思想,但积极融入到民族事务的管理中,为巩固边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姚锡光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他早在入李鸿章幕府的时候就对军事问题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当时, [[ 日本 ]] 欲侵占朝鲜,以 [[ 朝鲜 ]] 为跳板侵略中国。
为此,姚锡光数上说帖,建议 [[ 李鸿章 ]] 采取以下的策略对付日本:(一)"行军宜舍短而用长,中国长技在陆而不在海","我军宜以陆路为正兵,海军为奇兵,陆路为战兵,海道为游兵.",强调以陆军为主,海战为辅,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一战略是在当时敌我双方形势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较为科学的策略。(二)采取积极进攻的海防策略:"我战舰不必以入口为攻,而于朝鲜外海游弋,以取远势,截日朝海道往来之路,阻其归途,扰其接济,斯渡朝之倭人势将狼顾……不然,我不彼往,彼将我来。与其使彼扰我海疆,不若我先捣彼巢窟。先人者夺人,斯我当能致彼而不为彼所致也"。这里,姚锡光提出的"守外海"、"取远势"思想,具有夺取制海权的倾向,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制海权的军事思想家,这种识见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三)重视后勤保障的军事思想。后勤保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历来为有远见的军事家所重视。姚锡光认为:"水陆各军以转运为急务。诚恐战事一开,海道多梗,转运不易。军火子药之需,海陆各军所共;外此则陆以粮为急,海以煤为急,借宜先事预筹。"并提出了一系列后勤保障的具体办法。(四)持久战思想。姚锡光认为:"日人性情嚣动,宜持久以老其师。"他提出通过持久战,拖垮日本的国民经济,使它"驻朝日久,势必不支。"同时水陆并用,采取陆路"扼其腹地,据险自顾,不与浪战,以老彼师,乘间出奇,攻其不备"的办法,辅之以海路牵制的办法,将日本拖入持久战的泥沼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上述军事建议,初步展现了姚锡光在军事领域的素养和才华,也是他以一介布衣最后作到了兵部侍郎的逐步。
甲午战争后,姚锡光凭借曾经在李鸿章、 [[ 李秉衡 ]] 幕府的有利条件搜集材料,仅用2年时间撰著《东方兵事纪略》一书,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甲午战争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作者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才能。入张之洞幕府后,他奉命陪同[[德国]]的军事专家[[雷诺]]和[[莱春石泰]]等巡视沿江炮台和防务,不久又赴日本考察军事教育。这些经历,使他既熟悉中国军队的现状,又对日本的军事思想、军事近代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由此奠定了他在清末筹建近代海军的过程中重要的地位。
1900年,[[马汉]]的海权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军界和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将海权论运用于研究中国海军的作战和建设问题上。
98,3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