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記憶體

增加 2,3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是電腦暫時儲存資料的地方,它介於 [[CPU]] 快取(cache)與[[硬碟]]之間,一般來說記憶體越大,則電腦能夠同時處理的工作就越多,就好像有越大張的桌子,上面可以擺放的工具越多,處理事情會越有效率。
DDR(Double Data Rate)是記憶體的傳輸標準,意指每一個時脈週期(clock cycle)有兩個傳輸,此一系列的標準從 DDR、DDR2、DDR3 演進到 DDR4,比較新的記憶體與主機板會使用比較新的標準,不同標準彼此不相容(記憶體腳位完全不同),如果主機板支援的記憶體標準是 DDR3,就不能插 DDR2 或 DDR4 的記憶體,反之亦然。
 
目前常見的記憶體中最老舊的應該就是 DDR2(DDR 應該已經不太會有人用了),DIMM 的 DDR2 記憶體有 240 pins,而 SO-DIMM 則有 200 pins。
 
這是我從舊電腦上拆下來的兩條金士頓 Kingston 2GB DDR2 記憶體,其型號是 KVR800D2N6/2G,雖然是終身保固,但是現在如果買新電腦的話,已經沒有什麼用了,這種記憶體現在只有修舊電腦時才會有用。
 
===記憶體時脈與速度===
記憶體有兩種速度標示方式,一種是 DDR 開頭的標示法,例如 DDR3-1600,另外一種則是 PC 開頭的標示法,例如 PC3-12800,在 DDR 或 PC 後面的一個數字是代表記憶體的世代,PC2 等同於 DDR2、PC3 等同於 DDR3、PC4 等同於 DDR4。
 
在 DDR 開頭標示法的連字線後方的數字是代表每秒的傳輸次數(megatransfers),單位是 MT/s,這個值大家也時常視為記憶體的時脈(clock rate),單位是 MHz,例如 DDR3-1600 的時脈就是 1600 MHz,也就是每秒傳輸 1600 M 次。
 
 
延遲時間(CAS latency,亦稱 CL 值)是指電腦要讀取記憶體的資料時,需要等待多久之後才能真正開始讀取。有些記憶體會標示它的延遲時間,其內容是一連串的數字,例如 9-10-9-27,第一個數字就是記憶體的延遲時間,單位是時脈週期。
 
以 533 MHz 的 DDR3 記憶體來說,時脈週期就是 1/533000000 秒,即 1.87 ns,如果它的 CL 值是 7 個時脈週期的話,換算出來就是 1.87 * 7 = 13.09 ns。
而 PC 開頭標示法的連字線後方的數字則是代表傳輸速度的理論值,單位是 MB/s,例如 PC3-12800 的速度就是 12800 MB/s。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是資料錯誤偵測與校正功能,具有 ECC 功能的記憶體通常都是用於專業的伺服器,或是高階的重要資料設備,確保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一般普通個人電腦的主機板也沒有支援 ECC 的記憶體,所以如果要購買普通個人電腦要用的記憶體,在購買時就可以直接跳過 ECC 的記憶體,選擇一般的記憶體就好了。<ref>[https://blog.gtwang.org/tips/effect-of-ram-size-and-frequency/ 記憶體 RAM 基本常識:容量大小、時脈、傳輸速度與插槽規格]</ref>
這是一種形式的計算機存儲器可被讀取和以任何順序發生變化,通常用於存儲工作數據和機器代碼。隨機存取存儲器設備允許數據項被讀出或寫入在幾乎相同的時間量,而不管存儲器內數據的物理位置的。相反,對於其他直接訪問數據存儲介質,例如硬盤,CD-RW,DVD-RW和較舊的磁帶和磁鼓存儲器一樣,由於機械限制(例如介質旋轉速度和手臂移動),讀寫數據項所需的時間根據其在記錄介質上的物理位置而有很大不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https://blog.gtwang.org/tips/effect-of-ram-size-and-frequency/
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