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列夫·朗道

增加 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Lev_Davidovich_Landau.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www.allposters.com/-sp/Lev-Davidovich-Landau-Russian-Physicist-Posters_i1873541_.htm 圖片來源:列夫·朗道 ] ]]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 俄语 ]] :'''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 [[ 英語 ]] :'''Lev Davidovich Landau''',{{bd|1908年|1月22日|1968年|4月1日|catIdx=Ландау, 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出生在巴庫的一個 [[ 猶太 ]] 家庭,父親是石油工程師[[戴維·L·蘭道]](David L. Landau)母親是一名醫生。前 [[ 蘇聯 ]] 知名 [[ 物理學家 ]] ,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在理論物理裡多個領域都有重大貢獻。由於「關於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特別是液氦」。
1968年4月1日去世。診斷為腸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死於血栓分離的動脈阻塞。
1927年,年僅19歲的[[朗道(Landau)]]對量子理論,做出了根本性的貢獻-引入了密度矩陣的概念,作為對較大系統一部分的系統進行完整的量子力學描述的一種方法。這一概念已成為量子統計中的主要概念。
1929年到1931年,[[朗道]]在 [[ 德國 ]] [[ 丹麥 ]] [[ 英國 ]] [[ 瑞士 ]] 的人民委員的繼續教育方面承擔著科學使命。在 [[ 柏林大學 ]] ,他會見了[[愛因斯坦]](A. Einstein),參加了在哥廷根(Göttingen)舉行的M. Born的研討會,然後在萊比錫與[[海森堡]](W. Heisenberg)會面。在哥本哈根,他與[[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合作,從那以後,尼爾斯·玻爾就被視為唯一的老師。
1931年,在 [[ 劍橋 ]] 遇見了[[卡皮薩]](P.L. Kapitsa)以來就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
1935年 9月1日,他進入哈爾科夫大學理論物理系任教,並於當年10月擔任哈爾科夫大學(KSU)實驗物理系主任。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