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国学

增加 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国学 ''' ,又称“汉学”或“中国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 [[ 儒学 ]] 为主体的 [[ 中华传统文化 ]] 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 [[ 汉赋 ]] 、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 ]] 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 [[ 哲学 ]] 、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 [[ 中医学 ]] 、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历史==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 [[ 太学 ]] [[ 国子监 ]] 。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 于19 于[[19 世纪 ]] 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发展在 [[ 二十世纪 ]] ,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 [[ 新文化运动 ]] 和五四运动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
==含义与分类==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 [[ 学术 ]] ,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 [[ 伦理学 ]] 、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 [[ 儒家 ]] 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中国佛学虽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国本有,因而可否归入国学存在争议。按 [[ 章太炎 ]] [[ 国学讲演录 ]] 》,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顾实在《国学丛刊》发刊辞中,则分国学为 [[ 小学 ]] 、经学、史学、诸子、佛典、诗文六类。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钱穆曾就“国学”一词发论曰:“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名词。”(《国学概论·弁言》,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97)
柳翼谋认为,凡源承华夏文化之中国学问,无论古今,皆为国学:“予对国学之界说,必非佛学及洋学,……须从古先圣贤,未受佛学洋学之薰染时讲清,而又包括后来之汉学、宋学,以及今世所讲政治、 [[ 经济 ]] 、财政、 [[ 社会 ]] 、教育等,始可言国学。”(《国学之界说》)柳翼谋并主张,“讲国学宜先讲史学”。
国学研究人,被称为孔阳先生的朱翔非提出,国学应属于形而上。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国学应该是超纬度,永恒,超越,无限的,与天地共存。我们的 [[ 民族 ]] ,每个人应是连在一起的,所有在道中者皆会达到形而上,不断被传承。而儒家工夫,使人们可以达到形而上。这不是迂腐,也不是倒退,走历史后尘,而是一种进步。使人在形而上的思维自由中领略传承,和民族。其众学子皆表示,学习国学,使他们获得了未曾感觉到的温暖,感觉有了责任感,知道了自己是谁,有了精神, [[ 信仰 ]] 。在多年文化缺失,精神失格的中国,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道。其弟子曾以 [[ 陆九渊 ]]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来说现代儒家内心世界。现代儒者们在这样的力量支撑下“孤独大勇,入道如箭。”
当代国学以中国固有学问、传统文化为核心,涉及领域甚广。
246,18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