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庆历新政

增加 8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宋仁宗.jpg|300px|缩略图|右|<big>宋仁宗</big>[https://p0.ssl.qhimgs4.com/t0166337fe38fc33d85.webp 原图链接][https://www.360kuai.com/pc/9c78b371b03b396b5?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来自 快资讯 的图片]]]
''' 庆历新政 ''' [[ 宋仁宗 ]]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 [[ 范仲淹 ]] 等人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进行改革。一年又四个月后,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罢参知政事,出知邠州。
==过程==
宝元二年(1039年),同判礼院 [[ 宋祁 ]] 上疏,以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宋祁说:“今天下有定官,无定员”、“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事实上,宋祁本人亦拥妓醉饮,宋庠讽刺宋祈说:“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某年上元同在某州州学内吃齑煮饭时否?”[1] 庆历三年(1043年), [[ 宋朝 ]] 对西夏用兵,三战皆败,内部动荡已是山雨欲来之势。仁宗遂罢去宰相吕夷简,以范仲淹为相,任命 [[ 富弼 ]] [[ 韩琦 ]] 等为枢密副使,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在边疆上,任用大将 [[ 狄青 ]] ,先后弭平侬智高的壮族叛乱和西夏的挑衅,于是成为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范仲淹、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经验,于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赞同,并颁发全国。
==澄清吏治==
*明黜陟: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 [[ 官员 ]] 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 [[ 垄断 ]] 官位。 *精贡举: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 [[ 学习 ]] 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厚农桑:由政府帮助人民兴利除害,如开渠河、筑堤堰。
 
*修戎备:主张恢复府兵制,先从近畿实行再渐及诸路。
 *减徭役:主张省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 [[ 徭役 ]]
==厉行法治==
*重命令:针对 [[ 朝廷 ]] 过去颁布的 [[ 法令 ]] “烦而无信”的弊病,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 
*覃恩信(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结果==
新政强调澄清吏治,[2] 对官吏和商人构成威胁,守旧派朝臣习于茍安,攻击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夏竦刻意制造朋党的流言,更伪造一封 [[ 石介 ]] 生前写给富弼的密信,信里说要废掉仁宗,并造谣说石介是诈死,早已经逃往契丹。对此宋仁宗半信半疑,摇摆不定。最后仁宗对于改革失去信心,新政在一年四个月后就偃旗息鼓,范仲淹被迫罢参知政事。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收场。庆历新政的失败更影响日后的 [[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 ]] [[ 王安石 ]] 在执行上改以“理财为方今先急”,[3] 不再以裁减冗官为诉求。[4]
244,6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