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工尺谱

增加 21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工尺谱 ''' [[ 汉字文化圈 ]] 特有的 [[ 记谱法 ]] ,源自 [[ 中国 ]][[ 唐朝 ]] 时期,后传至 [[ 日本 ]] 、越南、 [[ 朝鲜半岛 ]] [[ 琉球 ]] 等使用 [[ 汉字 ]] 的地区,属于 [[ 文字谱 ]] 的一种。今天只有传统 [[ 戏曲 ]] [[ 伶人 ]] [[ 学习 ]] 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 [[ 演唱 ]] [[ 记谱 ]] 。 工尺谱在 [[ 传统 ]] 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 [[ 文字 ]] ,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标音方法==
 
===基本字===
 工尺谱並非[[絕對音名]],而是一種“可移調”(movable-do)的記譜法,和 [[ 国|英]][[ 国|美]][[音乐| 音樂 ]] 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類似。在中國不同地區,因為[[方言]]的差異,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 [[简谱| 簡譜 ]] 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 class="wikitable"
==节奏==
工尺谱没有准确的音长记号,但会以“板眼”符号标记拍子的位置。传统来说,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样,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从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通常标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于每一拍之间的字和节奏如何分配,则每一位演唱者和乐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演绎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长短。
工尺谱没有准确的音长记号,但会以“[[板眼]]”[[符号]]标记[[拍子]]的位置。传统来说,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样,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从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通常标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于每一拍之间的字和节奏如何分配,则每一位演唱者和[[乐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演绎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长短。 板眼在 [[ 粤曲 ]] 里称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轻拍。在 [[ 粤剧 ]] 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沙的。在 [[ 京剧 ]] 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拍板,在“眼”的位置会 [[ 敲击 ]] 单皮鼓。但敲击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变化。
==历史和用法==
[[ 唐朝 ]] 已经有工尺谱,传到 [[ 宋朝 ]] 极为流行。工尺谱的唱名大致上接近过去的 [[ 中州 ]] 音。相信最初工尺谱是某种 [[ 乐器 ]] 的乐谱,是固定音名,但后来在不同乐器和 [[ 乐种 ]] 广泛流传以后,工尺谱逐渐变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谱并非一种精确的记谱法,有很大的空间让表演者作即兴发挥。在传统中国音乐里,乐谱只是一个记载的[[媒体]],表演者并不会完全依据乐谱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装饰音]]),也在节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于如何演奏才是合适的手法,是[[约定俗成]]的,以师父传徒弟的[[口授心传]]的方式继承。因此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演绎风格
工尺谱 并非一种精确的记谱法,有很大的空间让表演者作即兴发挥。在传统中国音乐里,乐谱只是一个记载的媒体,表演者并不会完全依据乐谱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装饰音),也在节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于如何演奏才是合适的手法,是约定俗成的,以师父传徒弟的口授心 亦流 的方式继承。因此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演绎风格 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及琉球
工尺谱亦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及琉球。==参考文献==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