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伯希和

增加 3,34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第一位到敦煌的西方學者==
1907年 1908年2月25日 [[ 伯希和 ]]和考察團從新疆 行首次訪問 入敦煌 ,他是第一位到達敦煌的西方主要學者。[[ 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後,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從 伯希和]]以他深厚 考察團拍攝到今天已有百年 漢學基礎 時間,在這百年當中 由於自然、歷史 以及 對中亞各族語文 人為 辨識能力 關係 洞窟已經發生 三個星期,精選出藏經洞中學術價值與考古價值最高 這樣那樣 文物 變化 總計6000多件寫 有的甚至發生了根 以及200多件絹 性的變化,在當時完好的彩塑壁 、織物等其他文物 共以500兩銀子購 到了今天早已不存,但卻在伯希和圖錄中意外 到保留 裝滿了十大車,浩蕩運回巴黎 彌足珍貴 <ref>[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2647.html   ARTOUCH - 寫經的偉大發現──敦煌藏經洞]</ref>
=[[伯希和]]以他深厚的漢學基礎,以及對中亞各族語文的辨識能力,花了三個星期,精選出藏經洞中學術價值與考古價值最高的文物。總計6000多件寫本以及200多件絹畫、織物等其他文物,共以500兩銀子購得,裝滿了十大車,浩蕩運回巴黎。<ref>[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2647.html   ARTOUCH - 寫經的偉大發現──敦煌藏經洞]</ref> ==發表〈敦煌石室訪書記〉===
他在3月26日寫給長官[[色納爾]](Emile Sénart)一封長信,講述他在敦煌藏經洞的完整發掘經過,此信於《法國遠東學院院刊》發表,中文譯本為〈敦煌石室訪書記〉。<ref>[https://idpuk.blogspot.com/2016/02/paul-pelliot-diaries-of-french-explorer.html   保罗·伯希和 Paul Pelliot一位法國探險家和漢學家的日記]</ref>
1908年5月27日,伯希和一行人返回敦煌,並於隔天度過了他的30歲生日。收穫滿滿的伯希和在信中寫道:「我認為,無論是從所拍攝的照片來看,還是從語言學角度來講,我們都從千佛洞獲得了人們可以希望從中得到的一切。」 伯希和於敦煌藏經洞所獲的經卷、寫本等文獻入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繪畫與織品類藏於吉美博物館。<ref>[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50421004425-260809?chdtv   中時電子報 - 原來敦煌海量珍貴文物 百年前被他們搬走了!]</ref>
伯希和返法後,曾為部分敦煌寫本編寫目錄,並將攝影師[[努瓦特]]所拍攝的紀錄照片編為《敦煌石窟圖錄》套書,至今仍是重要參考資料。
 
==盜走敦煌文物最多的人==
1900年6月22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4萬餘件。
 
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1906年至1908年,伯希和率中亞探險隊進入新疆絲綢之路北道,併到敦煌莫高窟,抄錄壁畫題記,攝製壁畫照片,又從王圓籙手中購寫本、印本經卷、文書和遺畫等6000卷,運抵巴黎,寫本入藏法國國家圖書館東方部,遺畫紡織品等入藏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有關這位漢學==
大師的學術貢獻及傳奇式的人生經歷,學界已是耳熟能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關這位漢學大師與法蘭西
學院漢學研究所前身—巴黎中國學院的關係,以及他如何通過該機構推動法國漢學的發展,迄今鮮為人知。
 
1919年,伯希和參與了巴黎中國學院的籌備工作,出席了7月25日和8月1日的二次籌備會。作為一名專業漢學家,伯氏獨具慧眼,對由中方向巴黎中國學院贈送一套《四庫全書》的方案表現出特別的興趣,認為這件事對《四庫全書》的保存和法國漢學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極力促成此事早日落實。
 
1920年初,巴黎中國學院行將正式成立之際,伯希和因與巴黎中國學院中方代表韓汝甲關係不和,退出巴黎中國學院的籌備工作。韓汝甲反對伯希和進入巴黎中國學院董事會(Comité d’administration),認為他的加入會引起某些中國人政治上的反對,在遭遇如此非的冷遇之後,高傲的伯希和憤然退出籌備工作。此後,伯氏又拒絕參加巴黎中國學院中國文明課程。<ref>[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103/33.pdf 伯希和與巴黎中國學院]</ref>
 
==享誉世界的学者,也是臭名昭著的强盗==
伯希和(Paull Pelliot)在国际汉学界几乎是一个神话式的人物,也因带走敦煌藏经洞的大量写卷、幡画受到众多批评。
 
他是享誉世界的学者,也是臭名昭著的强盗。<ref>[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yw/2016-12-27/doc-ifxyxury8790334.shtml  新浪收藏 - 伯希和收买王道士 盗走敦煌文物]</ref>
 
 
 
==參考資料==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