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红陶

增加 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红陶'''出现于 [[ 新石器时代 ]] 早期[1] 。红陶是在氧化性气氛的窑中,以950℃烧制。
==仙人洞遗址==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的圆底罐,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试为公元前6875±240年,为夹砂红陶,外表有绳纹。
 
==裴李岗文化==
[[ 裴李岗文化 ]] (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 [[ 陶器 ]] 则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 ]] 的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2] 。 
==马家窑文化==
[[ 马家窑文化 ]] 时期的陶器以砂质和泥质红陶为主,表面彩绘有条带纹、波纹和舞蹈纹等,制品有炊具、食具、盛储器皿等。 
==傣族红陶==
傣族红陶制作材料为当地一种红粘土,呈砖 [[ 红色 ]] ,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后,用自制的转盘手工拉坯。坯拉好后用有花纹的木拍拍上简单的花纹,放入棚下阴干,阴干后即行烧制。傣族红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语称为“莫丁”,一般较大,造型十分别致,用于盛水装饭,在炎热条件下能免除腐坏之虞,为所有傣族人家必备之器。 
==制作方法==
 最初,出现的是泥条盘筑法。把和好的泥搓成很长的泥条,经过层层盘叠后,将器里用泥抹平,制成陶器,放在露天堆烧,这是最早的烧陶方法,我们称它为露天堆烧法。在低温氧化中烧成的陶器,因受热不均,表面颜色不一,胎体呈现红褐色、灰褐色和黑褐色,从胎壁断面又可看出没烧透的夹心。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制陶技术的提高,先民们发明了较先进的慢轮修整法和快轮修整法。陶土的淘洗程度和陶土的本身质量,对烧制的陶器有着很大的影响。原材料的差别因素和烧制过程的因素,能使陶器在炉内产生各自的色调,如红陶、 [[ 黑陶 ]] [[ 白陶 ]] [[ 灰陶 ]] 等等。据有关文献记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900℃---1000℃之间,黄河流域烧成温度在900℃---1050℃之间,长江中下游一般为800℃---950℃之间。陶器在窑里,由于 [[ 空气 ]] 进入窑室,氧化程度强,大多数产品形成了红陶; 采用窑顶渗水法,窑内陶器经还原,由红陶又变为灰陶; 黑陶的烧制应归功于烟熏渗炭的功效; 白陶是由 [[ 白色 ]] 的陶土或含铁低的陶土烧制而成的。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719,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