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发展中国家

增加 2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发展中国家.jpg|350px|缩略图|右|<big>发展中国家</big>[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6/5223054/images/ac358c5f54d04fa885c5fc52bcb2e794.jpg 原图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6/content_5223054.htm 来自 中国政府网 的图片]]]
''' 发展中国家 ''' (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 [[ 英语 ]] :Developing country),指 [[ 经济 ]] [[ 社会 ]] 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 [[ 国家 ]] ,与发达国家相对。但现今随着 [[ 经济发展 ]] ,已有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转变成发达国家( [[ 拉脱维亚 ]] [[ 爱沙尼亚 ]] [[ 立陶宛 ]] [[ 捷克 ]] [[ 斯洛伐克 ]] [[ 斯洛文尼亚 ]] ),另外相反的是也有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反而因生活水准退步而滑入最不发达国家。
[[ 人类 ]] 大家庭190多个国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 [[ 非洲 ]] [[ 南美洲 ]] [[ 亚洲 ]]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除 [[ 日本 ]] [[ 韩国 ]] 外)。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国家划分==
[[ 国际组织 ]] 来看,从来就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明确提出过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并在 [[ 法律 ]] 上予以确定。 [[ 联合国 ]] 明确认定了50个国家为最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则通过承诺更多的国际义务,或不寻求某些特殊的待遇而确立自己发达国家的地位。在 [[ 国际 ]] 上有一种共识,某个国家一旦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便被认为是经济发达国家,但随着一些取得良好发展绩效的发展中国家(如 [[ 墨西哥 ]] )的加入,使这种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难以把握。 [[ 世界银行 ]] (World Bank)和 [[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 (UNCTAD)也没有给发展中国家下过明确的定义。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发展中国家做出划分,通常的做法是将人均 [[ 国民生产总值 ]] (GNP),现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参数。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也比较有效,但单纯的GNP(CNI)或GDP难以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状况。 [[ 世界贸易组织 ]] (WTO)的法律文本中同样也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明确概念。《WTO协定》中的发展中国家条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条款,即成员”自称“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国内经济和贸易政策时自主享有《WTO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性;另一类则是被动型条款,即一成员认定某些成员为发展中国家,并在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给予这些成员以更为优惠的差别待遇。由此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富权 威的国际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认定或划分,也大多是出于处理国际事务和便利贸易往来需要的技术性规定,而没有在理论上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
综合世界银行、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 美国中央情报局 ]] 等机构发布的资料来看,当今世界除了以下发达国家剩余的都是发展中国家: [[ 英国 ]] [[ 爱尔兰 ]] [[ 法国 ]] [[ 荷兰 ]] [[ 比利时 ]] [[ 卢森堡 ]] [[ 德国 ]] [[ 奥地利 ]] [[ 瑞士 ]] [[ 挪威 ]] [[ 冰岛 ]] [[ 丹麦 ]] [[ 瑞典 ]] [[ 芬兰 ]] [[ 意大利 ]] [[ 西班牙 ]] [[ 葡萄牙 ]] [[ 希腊 ]] [[ 斯洛文尼亚 ]] 、捷克、斯洛伐克、 [[ 马耳他 ]] [[ 塞浦路斯 ]] [[ 美国 ]] [[ 加拿大 ]] [[ 澳大利亚 ]] [[ 新西兰 ]] 、日本、 [[ 韩国 ]] [[ 新加坡 ]] [[ 以色列]]。
==总结==
此外, [[ 新马克思主义 ]] 和激进学派的 [[ 经济学家 ]] 将发展中国家称作“外围地区”,说明他们和“中心地区”(发达国家)之间的“依附”与“支配”关系。当然,最为通俗简便的说法,是称之为“穷国”与“富国”相对立。然而,低收入 [[ 国家 ]] 和不发达国家的范围并不对等。例如, [[ 沙特阿拉伯 ]] [[ 科威特 ]] [[ 阿联酋 ]] [[ 文莱 ]] 等盛产 [[ 石油 ]] 国家人均收入虽然很高,同时却是不发达的。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和以色列并不富裕,但他们是发达国家。况且穷与富本来就是相对而又不断变化的概念,只有在相互比较和动态中,才能把握含义。 ==参考文献==
110,5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