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赤城

移除 1 位元組, 4 年前
==发展机遇
==革命历史==
赤城人民以满腔热血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抗日战争时期,赤城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平北地委、专署、军分区和6个县的县委设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冀热察区党委(省)、察东地委、热西地委、察北地委和10个县委机关移驻赤城境内,使赤城成为革命的大本营。赤城人民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承担着省地县区机关和军队的吃穿住用。期间,赤城县有1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占当时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发展机遇==
赤城县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以发展统揽工作全局,以发展破解改革中的难题,不断谋划经济增长点,探求工作创新点,全县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开放开发成效卓著。县委、县政府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 “全民工程”来抓,通过三个渠道聚集资金,即争取内资、引进外资、利用民资,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争取内资,即跑部进京、跑厅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用国家的钱建设赤城;引进外资,即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吸引县外客商来赤投资,“我帮你发财,你帮我发展”;利用民资,就是激活本地资本,瞄准20多亿元民间储蓄,使本地富人成为投资者,能人成为经营者,民间资本成为创业资本。17年间(1991—2007年,下同),全县争取和引进各类项目1545个,到位资金62亿元,惠及工业、农业、城建、生态、交通、能源以及与人民生产生活攸关的诸多领域。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赤城县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强势立县产业。2001年后铁矿产品提价,赤城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提出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矿产开发业。按照“国退民进”的原则,完成了原有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建设了龙关、炮梁、田家窑“铁三角”工业园区,园区内建起铁矿采选企业116家,培育了龙兴、鑫宇、龙宇、金渊、银达、生辉、非凡、明玉、茂源等一批年创利税千万元以上,对全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铁精粉年生产能力由1991年的15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520万吨,球团生产从无到有,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在开发矿业的同时,从贵州引资复活了县制药厂;新建了贵州茅台镇世纪宝典酒业有限公司赤城分公司,填补了白酒生产空白;引进北京国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建设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完成测风等数据采集工作和风电场定位。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1863万元(可比价),是1991年的14倍;工业企业上缴利税3.6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5.2%。
“改革开创致富路,勤劳建设小康家。”——“福满人间”。这是山区一位农民春节自撰的一副对联,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带来了福祉。长期困扰山区人民的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儿童入学难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274元提高到2030元,人均住宅面积由1991年的13.7平方米提高到19.9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1650元提高到8373元,人均住宅面积由1991年的9.36平方米提高到15.88平方米。各项存款余额由1991年的10932万元提高到289844万元,其中民间储蓄存款余额由1991年的5850万元提高到210663万元。如今农村新事多,庄稼人开上了小卧车。全县个人购买小卧车7500多辆,其中农民拥有小卧车3500多辆。
 
==绿色发展==
17年来,赤城县按照“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工作思路,在国家的扶持下,致力于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3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