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脂类

移除 91 位元組, 4 年前
撤销流年似水讨论)的版本1236695
[[File:脂类.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s://img.gzxdf.com/uploads/gzxdf/allimg/170203/13-1F2031G10S32.jpg 原图链接][https://www.gzxdf.com/news/material/9118.html 来自 贵阳新东方烹饪学院 的图片]]]
''' 脂类''' (英语:Lipid),又称脂质,这是一类不溶于[[ ]] 而易溶于[[ 脂肪]] 溶剂(醇、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ref>[http://www.med66.com/new/201403/zy201403126284.shtml 脂质化学结构],医学教育网,2014-3-12</ref>,由脂肪酸与醇作用脱水缩合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其中包括脂肪、蜡、类固醇、脂溶性[[ 维生素]] (如维生素A,D,E和K)、单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磷脂等。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储存[[ 能量]] 、构成细胞膜以及膜的讯息传导等。如今,脂类已经被用于美容和食品工业,以及纳米技术。
脂质可以广义定义为疏水性或双亲性小分子;某些脂质因为其双亲性的特质(兼具亲水性与疏水性),能在水溶液[[ 环境]] 中形成囊泡、脂质体或膜等构造。[[ 生物]] 体内的脂质完全或部分源自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次单元:酮酸基与异戊二烯。由此,脂质可以概分为八类:脂肪酸、甘油酯、甘油磷脂、鞘脂(神经脂质)、糖脂质、聚酮类(由酮乙基次单元聚合而成)、固醇脂类,以及孕烯醇酮脂类(由异戊二烯次单元缩合聚合而成)。
脂类常被视为是脂肪的同义词,但脂肪只是一种称为三酸甘油脂的脂类。脂类也包括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包括单酸甘油酯、二酸甘油酯、磷脂等,也包括其他含有固醇的代谢产物,像是胆固醇。虽然人类和其他[[ 动物]] 有许多不同的代谢方式,可以切断脂肪链及合成脂质,不过仍有一些必需脂质无法自行合成,需要在[[ 食物]] 中摄取。
有生物以前脂质的[[ 化学反应]] ,以及原始生命体的形成,现已认为是生命起源模型中的关键。
==营养和健康==
大部分食物中的脂质是三酸甘油酯、甾醇和磷脂<ref>[http://www.docin.com/p-1494648232.html 脂类问题与答案],豆丁网,2016-03-19</ref>。若食物中有一些脂质,有助于脂溶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及类[[ 胡萝卜素]] 的吸收。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因为无法合成一些特定的脂肪酸,需要借由食物摄取,称为必需脂肪酸,例如ω-6脂肪酸的亚油酸及ω-3[[ 脂肪酸]] 的α-亚麻酸 。上述两种脂肪酸都是18个碳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但双键的数量和位置有所不同。大部分的植物油含有大量的亚油酸,像是红花油、葵花籽油及玉米油等。α-亚麻酸则主要是在植物的叶子及以一些特定的种子、核果及豆类中,例如[[ 亚麻]] 、油菜籽、[[ 核桃]] 及大豆。鱼油中有大量长链的ω-3脂肪酸,例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许多研究显示摄取ω-3脂肪酸对于婴儿发展、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及像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痴呆等精神疾病的的预防都有帮助。相反的,摄取由[[ 植物油]] 部分氢化产生的反式脂肪是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许多研究指出每日脂肪的摄取量和肥胖症及[[ 糖尿病]] 的风险有正相关。不过也有许多研究指出脂肪的摄取量和这些疾病没有相关性,这些研究包括女性健康行动针对约五万名妇女为期八年的饮食调整试验、护士健康研究以及卫生专业人员的随访研究等。这些研究认为[[ 热量]] 中来自脂肪的比例和癌症、心脏疾病和体重的增加没有关系。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网站Nutrition Source总结了饮食中总脂肪量对人体的影响:“详细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在[[ 哈佛 大学|哈佛]] 进行)指出,[[ 饮食]] 中总脂肪量和体重的变化或是疾病没有关系。”
==参考文献==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