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土木之变

增加 2,67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明蒙关系'''
<p style="text-indent:2em;">正统初,瓦剌太师脱欢率部击败鞑靼,结束了蒙古内部的分裂局面。正统四年(1439年),也先承袭父位,统领蒙古。脱欢与也先都十分重视与明廷的朝贡往来,随着蒙古内部的相对稳定,明蒙朝贡体制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明廷对于蒙古使团始终本着“薄来厚往”的政策。首先,赏赐物品价值要远远超出贡品的价值。一般明廷对来朝者按其人数及地位给赏。如赐王或太师一人十五表里,其妻每口八表里,一等头目八表里,二等六表里,三等五表里,四等四表里,外有加赐。蒙古使团返程时,明廷也会以礼相送,启程前享用朝廷的赐宴,回程一路差官伴送,沿途备办饭食,凡所经过,茶饭管待 [3] 。明廷这种“薄来厚往”的回赐政策对蒙古使团的吸引是很大的,很多蒙古使团为了得到更的赏赐,成倍的扩大使团人数。如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明廷对蒙古诸多贵族给予赏赐后,十月,脱脱不花再次遣阿都赤来朝,这次的使团人数由过去常 见的几百人猛增到千余人,明廷依然按例给赏。明廷对蒙古使团人数不加限制,凡来朝者必有赏赐,这对某些蒙古头目的贪欲是一种刺激,也为后来也先使团谎报人数埋下伏笔。 {{NoteTag| 孟修 .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4J] :大连大学学报,2010(04)}}
[[File:5716e01f1b36a.png|缩略图|左| [http://www.zdjt.com/d/file/content/2016/04/5716e01f1b36a.png 原图链接] [http://www.zdjt.com/index.php?a=shows&catid=62&id=1696 来自振东集团网]]]
* '''明廷内部'''
<p style="text-indent:2em;">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麓川思任发进攻掠夺腾冲、南甸、孟养等地。权臣王振力主南征麓川,故而英宗在位前期,明廷的主要视线在南方麓川。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冬天,也先攻打兀良哈,派遣使臣抵达明朝边镇大同乞粮,并且请求会见守备太监郭敬。朱祁镇敕令郭敬不要接见也先,也不要给他粮食。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也先再次致书明朝宣府守将杨洪。杨洪奏报朝廷之后,朱祁镇要他礼遇瓦剌使臣。面对瓦剌的蠢蠢欲动,明朝北方的祸乱已近在眼前,但是英宗君臣视而不见,却发动了对麓川的第四次征讨。 [5]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机发再次掠夺孟养,明朝屡次谕令仍不从。英宗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軏、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十三万讨伐麓川 {{NoteTag|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正统)十三年春三月,初,思机发复据孟养地为乱,屡谕不从。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軏、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十三万讨之。}} [6]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朝征伐麓川,明朝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 '''滞留大同'''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即使是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皇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2] {{NoteTag|宛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8:355页至356页}}
<p style="text-indent:2em;">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9日,英宗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
* '''全军覆没'''
<p style="text-indent:2em;">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7] {{NoteTag|李贤《天顺日录》: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
<p style="text-indent:2em;">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乱成一团。瓦剌军伏兵四起,趁机发动总攻,仓促应战的明军被打得大败。明军二十余万人有三分之一战死,中伤居半。 [8] {{NoteTag|李贤《天顺日录》: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这五十二名跟随明英宗远征的群臣皆死于混战中。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王振的脑袋。 [9] (但据明英宗自己的回忆王振也是被瓦剌军杀死的)樊忠不久亦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明英宗看到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10] {{NoteTag|《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p style="text-indent:2em;">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赛刊王在问明英宗时,明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立即去向他请安行君臣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 [11] 卫拉特还缴获马匹二十万头及无数衣甲器械辎重。 [12] {{NoteTag|《明史纪事本末·卷32》:“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太监喜宁降于也先,尽以中国虚实告之。”}}
<p style="text-indent:2em;">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ref name=M13T/>
<p style="text-indent:2em;">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14] {{NoteTag|蒲章霞,《“土木之变”若干问题探析》,《中央民族大学》, 2010。}}
<p style="text-indent:2em;">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15] {{NoteTag|吴涛,《论“土木之变”前后明朝内阁的作用下降及其原因》,《杭州文博》, 2015(1)。}}
<p style="text-indent:2em;">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 '''瓦剌'''
<p style="text-indent:2em;">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各部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帝,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而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酒色,终于兵败被杀。 [16] {{NoteTag|曹永年,《土木之变与也先称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1):46-54。}}
<p style="text-indent:2em;">也有大批的蒙古人不愿在漠北过艰苦日子,借此机会转而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隶各地。一些内地的汉人由于痛恨明朝暴政而投降也先,去了蒙古高原。 [17] {{NoteTag|吴云廷,《土木之变前后的蒙古降人》,《河北学刊》, 1989(3):106-111。}}
== 热议话题 ==
== 历史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1449年的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 [18] 而朝中的士大夫为防止明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 {{NoteTag|王兆宁,《土木之变前后的士大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0(1):59-62。}}
<p style="text-indent:2em;">据当时亲历战役的大臣李贤回忆:“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1] {{NoteTag|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天顺日录》:“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 历史争议 ==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