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奥斯曼帝国

增加 33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奥斯曼土耳其人源于西突厥乌古斯人的游牧联盟。自中亚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南欧、[[巴尔干半岛]]、西亚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之[[苏丹]]与也门。自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 <ref>[https://www.sohu.com/a/385567786_120630752 奥斯曼帝国拦路收重税,重塑欧洲历史,意外的成就了西欧列强的争霸之路],搜狐,2020-04-05</ref> ,直至[[大英帝国]]在18世纪通过直布罗舵打通地中海航线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同时奥斯曼帝国虽然是伊斯兰教,但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希南名留至今。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控制今日中东欧不少国家。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至19世纪唯一能等同崛起的欧洲[[基督教]]国家的伊斯兰教势力,但奥斯曼帝国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凭借著强大工业力量的冲击,局势于19世纪初趋于转变,开始成为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近代化进程的一环,但其卓越的战略地理位置使英国、法国得以利用奥斯曼帝国干扰俄罗斯帝国对外向欧洲扩张,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成功阻止,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土耳其]]国民运动,成功推翻苏丹的统治并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权独立但面积较小、仅控制色雷斯及小亚细亚的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改变。
==帝国沦亡==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 <ref>[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2/88640.html 解密:奥斯曼土耳其是如何衰落直至瓦解的?],趣历史,2016-02-29</ref> 。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十九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参考文献==
[[Category:710 世界史地]]
245,6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