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國父紀念館

增加 1,72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自首任館長任職以來,即立下可觀的基礎;復經歷各任館長勵精圖治的發展,迄今館務文化交流更朝「國際化」、「在地化」,終身學習教育「多元化」、「企業化」及硬體設施「精緻化」、「科技化」的目標邁進,務使中山精神與傳統文化相互結合,達成中華文化的再出發、再發揚。<ref>[https://www.yatsen.gov.tw/content_66.html 國父紀念館沿革]</ref>
 
 
===古蹟之美===
國立國父紀念館於1972年落成,由國內知名建築師王大閎先生設計,並於2019年5月3日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主要理由係本館為臺灣光復後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由國內重要之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其建築整體平面格局、四周迴廊、屋頂飛簷、正門入口處屋簷起翹等形式特色,形塑出現代主義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精神之風格,為臺灣現代建築史發展過程之經典作品;建築形貌與戶外廣場之整體環境景觀,已成為臺北市重要之城市空間視覺意象。王大閎先生曾云:「國父是一位革命者,所以紀念他的建築必須創新,而他的為人與生活特色,在於樸實與簡單,所以這座建築不應俗氣華麗,必須莊嚴中帶有親和力。」
 
 
中國傳統建築是東方建築的代表,而中國建築現代化後,發現許多元素乃源自書法的演化與概念,本館建築的四個角起翹,即是從書法「人」字轉換而來的設計思維。本館建築結合「紅磚、黃瓦、綠森林」的元素,加上仿唐風之黃色流線型的屋頂、起翹延伸入蒼穹的屋簷四角、入口意象的上揚簷口、清水磚外包赭紅色鋼磚、鏨石子工法的梁柱、柱子和樑邊角135度切角的關懷、四周迴廊落柱旁的樸質座椅、美人靠式欄杆扶手的溫馨設計、門寬與高1:4比例的瘦高、莊嚴大器與醬紅色之建築特色等,處處彰顯國父樸實、簡單與親和力的特質,亦誠如其所書「博愛」二字之意涵。<ref>[https://www.yatsen.gov.tw/content_262.html 國父紀念館古蹟之美]</ref>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