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童试

增加 4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ref>[http://www.gs5000.cn/gs/wenhuagushi/changshi/22696.html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是什么意思?],中国历史故事网,2016-03-21</ref>
==科举制度==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 <ref> [https://www.docin.com/p-2143199548.html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豆丁网</ref> 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视频==
===<center> 童试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童生天籁合成</center>
<center>{{#iDisplay:t0128hcwaz2|560|390|qq}}</center>
 
<center>所填内容</center>
<center>{{#iDisplay:f0555qmo81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719,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