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磁共振

增加 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磁共振1.jpg|缩略图 |[http://dpic.tiankong.com/l5/b6/QJ6639704850.jpg 图片来源]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A3%81%E5%85%B1%E6%8C%AF%E5%9B%BE%E7%89%87&step_word=&hs=2&pn=5&spn=0&di=992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905454731%2C1936731335&os=1551335340%2C3610405153&simid=3547019797%2C482015570&adpicid=0&lpn=0&ln=989&fr=&fmq=158754748582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dpic.tiankong.com%2Fl5%2Fb6%2FQJ663970485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q7wg3tg2_z%26e3Bv54AzdH3Fvwpj256yAzdH3F8anammAzdH3F89_z%26e3Bip4s&gsm=3&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发展简史==
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的。1945年首先在顺磁性Mn盐的水溶液中观测到顺磁共振,第二年,又分别用吸收和感应的方法发现了石蜡和水中质子的核磁共振;用波导谐振腔方法发现了Fe、Co和Ni薄片的铁磁共振。1950年在室温附近观测到固体Cr2O3的反铁磁共振。1953年在半导体硅和锗中观测到电子和空穴的回旋共振。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从理论上预言和实验上观测到亚铁磁共振。随后又发现了磁有序系统中高次模式的静磁型共振(1957)和自旋波共振(1958)。1956年开始研究两种磁共振耦合的磁双共振现象。这些磁共振被发现后,便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微波技术、 [[ 量子 ]] 电子学等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顺磁固体量子放大器,各种铁氧体微波器件,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利用磁共振方法对顺磁晶体的晶场和能级结构、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生物分子结构等的研究。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磁矩参数的测定也是以各种磁共振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具体分类==
不同磁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磁共振。下面列出物质的各种磁性及相应的磁共振:各种磁共振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其共性表现在基本原理可以统一地唯象描述,而特性则表现在各种共振有其产生的特定条件和不同的微观机制。回旋共振来自载流子在轨道磁能级之间的跃迁,其激发场为与恒定磁场相垂直的高频电场,而其他来自自旋磁共振的激发场为高频磁场。核磁矩比电子磁矩约小三个数量级,故核磁共振的频系和灵敏度都比电子磁共振的低得多。弱磁性物质的磁矩远低于强磁性物质的磁矩,故弱磁共振的灵敏度又比强磁共振低,但强磁共振却必须考虑强磁矩引起的退磁场所造成的影响。
8,7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