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苏雪林

增加 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苏雪林]]'''(1897年2月24日-1999年4月21日),本名 ''' 苏小梅 ''' ,1919年秋天,将“小”字省去,改名苏梅;字雪林,以字行,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等。生于 [[ 浙江 ]] 瑞安, [[ 祖籍 ]][[ 安徽 ]] 太平,现代著名 [[ 作家 ]] [[ 学者 ]] ,乃 [[ 北宋 ]] 文豪 [[ 苏辙 ]] 之后。[[天主教]]徒。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杏坛执教50载,创作生涯70年,出版著作40部。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 [[ 台湾 ]] 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她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她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文艺批评,<ref>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成绩卓著。</ref>
==人生经历==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 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慧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她幼时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艺儿,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而同样年龄女孩子所喜欢的--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尔做一两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ref>被称之为“野丫头”。</ref>
==童年经历==
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她七岁开始,才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只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女四书]]》《[[幼学琼林]]》等。在私塾里只跟读一二年,男孩子们都纷纷去学校读书了,她不得不辍学。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便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久而久之,她不仅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能粗读文言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从此,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托。后来,苏雪林的叔叔、哥哥们都先后进入上海新式中学或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带回一些新旧图书和当时流行的报刊,苏雪林便借机有挑选地阅读起来。《[[史记]]》《[[汉书]]》,她读过一些选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以及历代名家的专集也都涉猎个大概,连当时流行的译作《[[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十字军英雄记]]》等,也都读得着迷。这一段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苦读史,为她后来的创作及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父亲为工作方便而迁居安庆。一位叔叔曾留学 [[ 日本 ]] ,思想比较开明,对他父亲进行劝说,苏雪林才得以进入当地一个基督教办的小学读书。其间模仿写作古典诗词,仅半年,便又随母亲迁回岭下村,停止学业。不久,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登报恢复招生,苏雪林得知消息后,“费了无数眼泪、哭泣、哀求、吵闹”,终于说服了祖母和乡里顽固长辈。苏雪林回忆说:愈遭压抑,我求学的热心更炽盛燃烧起来。当燃烧到白热点时,竟弄得不茶不饭,如醉如痴,独自跑到一个离家半里,名为“水上”的树林里徘徊来去,几回都想跳下林中深涧自杀,若非母亲因对女儿的慈爱,战胜了对尊长的服从,携带我和堂妹至省城投考,则我这一条小命也许早已结束于水中了。
==女子师范==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