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Q熱

增加 1,940 位元組, 4 年前
增加內容
[[File:Qfever.jpg|230px|thumb|有框|右|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Q熱とは,Qfever)。[https://www.niid.go.jp/niid/ja/kansennohanashi/391-q-intro.html 原圖鏈接]]][[File:Q熱.jpg|230px|thumb|有框|右|Q熱傳染病源來自貝氏考克斯菌。[https://mulicia.pixnet.net/blog/post/24761368 原圖鏈接]]]'''Q熱'''(英語:Query Fever/ Q Fever)是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urnetii)所引起之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可分為急性Q熱及慢性Q熱。 [[ 動物 ]] 感染Q熱通常沒有症狀,但可能會造成懷孕的動物流產、死產或不孕;這些動物的 [[ 胎盤 ]] 組織、 [[ 羊水 ]] 、死胎及子宮排出物等含有大量的病原體,若未妥善處理且隨意掩埋,即可能污染環境而成為人類感染Q熱的重要感染源。
==致病原==
'''Q熱 ''' 致病原貝氏考克斯菌(C. burnetii)的型態呈多形性,可為球桿狀、桿狀、球狀等,大小約0.2–0.4μm × 0.4–1.0μm,為 [[ 革蘭氏陰性菌 ]] ,可使用吉耶姆薩氏染色法(Giemsa stain)鑑定。C. burnetii可形成類似內孢子的結構,對環境具有高度抵抗性,能耐熱且耐乾燥,對一般消毒劑也有抗性,可長期穩定存在於環境中。C. burnetii的lipopolysaccharide(LPS)具有抗原變異(phase/antigenic variation)的特性,在人、動物及蜱(壁蝨)體內新分離的C. burnetii為表現phase I antigen,毒力較強;經 [[ ]] 胚胎卵黃囊連續繼代後,會轉變為phase II antigen,毒力也會減弱。此外,C. burnetii為低毒力高感染性的病原,吸入低於10個病原體就有可能造成感染, [[ 美國 ]]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DC)因此將C. burnetii列為實驗室高風險性感染的病原體。
==流行病學==
許多文獻指出Q熱的通報及確定病例數應較實際發生之病例數為低,因為很多病患臨床表現不具特異性,與其他疾病難以鑑別診斷。Q熱高危險群包括獸醫、毛皮業者、農場員工、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等,尤其是經常接觸牲畜( [[ 山羊 ]] [[ 綿羊 ]] [[ ]] 隻等)的工作者。惟Q熱是可以藉由空氣傳染的疾病,故即使病患未有直接動物暴露史,也無法排除感染Q熱的可能性  “ Q發燒”源自“查詢(神秘,未知),發燒(發燒)”,這是一種無法解釋的疾病,於1935年在[[澳洲]][[昆士蘭]]州的一家屠宰場工人中發生。在許多暴發中,有許多與牲畜,寵物等的交付有關的病例,但在零星的病例中,通常無法確定感染途徑。Q熱被指定為4型傳染病,醫生必須在確認患者時通知公共衛生中心。它可以在病原體數量少的情況下發展,可能是牲畜,[[狗]]和[[貓]]等寵物所擁有的,並且對熱,乾燥和消毒劑等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攜帶病原體的動物可以通過[[牛奶]],尿液和糞便排泄病原體,在懷孕期間,它會隨胎兒和胎盤大量排泄,這會污染周圍的環境。吸入含有病原體的粉塵會感染人<ref>[https://www.pref.niigata.lg.jp/sec/nagaokakensa/1197846913058.html Q熱]日本新瀉縣官網</ref>
==傳染窩==
C. burnetii分布遍及全世界, [[ 動物 ]] 宿主的種類相當多,以綿羊、山羊及牛隻為主要宿主,其他包括貓、狗等寵物及家禽、家畜、 [[ ]] 類、野生動物與蜱(壁蝨)等也會感染。蜱所攜帶的C. burnetii可透過經卵傳播(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及跨蟲期傳播(transstadial transmission)在蜱的體內代代相傳,這些特性使 [[ 蟲]] 成為野生動物中傳播Q熱的重要病媒。動物感染Q熱通常沒有症狀,但可能會造成懷孕的動物流產、死產或不孕;這些動物的胎盤組織、羊水、死胎及 [[ 子宮 ]] 排出物等含有大量的病原體,若未妥善處理且隨意掩埋,即可能污染環境而成為人類感染Q熱的重要感染源<ref>[https://www.cdc.gov.tw/File/Get/4quTJAQGhMtbR0FDWyMRtQ Q熱防治工作手冊]衛福部疾管署</ref>。
==傳染方式==
[[File:Q熱感染途徑.jpg|330px|缩略图||thumb右|Q熱感染途徑。[https://www.pref.niigata.lg.jp/sec/nagaokakensa/1197846913058.html 原圖鏈接]]]
* A.人類感染 Q 熱主要是因為吸入含有病原體的空氣微粒或塵埃;通常是因為感染動物排出體外的胎盤組織、羊水、子宮排出物、乳汁、排泄物等污染土壤,再藉由空氣微粒或塵埃傳播病原。歐盟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資料顯示,Q 熱高風險區域為感染源半徑 5 公里內之範圍。<br>
* B.破損的 [[ 皮膚 ]] 、黏膜接觸到感染動物的胎盤組織、羊水、子宮排出物、乳汁、排泄物等,或其他被病原體污染之物品。<br>
* C.直接由人傳染給人的情況相當罕見,可能的傳染途徑為:<br>
# 輸血或 [[ 器官 ]] 移植。
# 垂直傳染或週產期傳染(perinatal transmission)。
==臨床症狀==
人類感染Q熱後的臨床表現差異甚大,可能是不顯性感染或無症狀感染,也可能會出現 [[ 發燒 ]] 、畏寒、盜汗、頭痛、身體不適、 [[ 肌肉 ]] 酸痛等非特異性症狀, [[ 肝炎 ]] [[ 肺炎 ]] 也是急性Q熱常見的臨床表現。大多數急性Q熱的病患,病後通常可產生持久的免疫力。少數感染急性Q熱的病患,主要是患有 [[ 心臟 ]] 瓣膜疾病、血管缺損(vascular defects)者,可能於日後發展為病程較嚴重的慢性Q熱,主要的臨床表現為 [[ 心內膜炎 ]] 與血管感染(vascular infection) 它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如發燒,頭痛,鈍痛和肌肉酸痛;在慢性期,會出現心外膜炎,心內膜炎,肝炎,[[心肌炎]]等
==感受性及抵抗力==
==預防方法==
接觸寵物和家畜後要徹底[[洗手]]。由於尚未開發出有效的疫苗,因此重要的是測試和治療作為感染源的寵物或牲畜。如果懷疑環境污染,徹底消毒然後再用5%過氧化氫消毒是有效的。
===衛教宣導===
====一般民眾====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