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鲁迅故居

增加 14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上海鲁迅故居.jpg|350px|缩略图|右|<big>上海鲁迅故居</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9/4466cb231f9341959dbade02f7bcc4f0.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37189866_9989652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上海鲁迅故居位于今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原大陆新村1弄9号)一栋三层楼房。第一层是 [[ 鲁迅 ]] 的会客室和餐室,第二层为鲁迅书房,鲁迅夫妇卧室,客房,第三层为儿子 [[ 周海婴 ]] 的卧室。
1933年4月,日侨内山完造以 [[ 上海内山书店 ]] 职员的名义替鲁迅租下住所。鲁迅自1933年4月11日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前一直居住于此。
1959年5月26日, [[ 上海市 ]] 人民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位列其中。1977年,又被列入重新公布的名单中。
==概述==
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 [[ 杂志 ]] [[ 翻译 ]] [[ 死魂灵 ]] 》等作品。提倡 [[ 木刻 ]] 版画,还编辑整理 [[ 瞿秋白 ]] 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电祝贺 [[中国 工农红军 |工农红军]] 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初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工作等等事情。
故居坐北朝南,走进黑铁皮大门,是一个小花园。走上台阶,就是会客室。中间摆着西式餐桌。西墙放着书橱、手摇 [[ 留声机 ]] 和瞿秋白去 [[ 江西 ]][[ 瑞金 ]] 时赠给鲁迅的工作台。过玻璃屏风门,便是餐室。正中放着广漆八仙桌,四周是四只烤花圆坐椅。西墙角是一只双层碗橱和四只圆凳,东墙放着衣帽架。这些简朴用具,反映了当时鲁迅全家的生活状况。他仅靠微薄稿费收入维持 [[ 家庭 ]] 生活,但对接济他人,支持革命群众团体,是非常慷慨的。在鲁迅的日记中,留有多次捐款的记载。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当年身伏书桌,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许多杂文就在这里诞生。靠东墙是一张黑铁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头,均按原样布置。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 [[ 宋庆龄 ]] 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鲁迅就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上挂着一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馆名为已故 [[ 周恩来 ]] 总理亲题。建筑外形具有鲁迅故乡民间住宅的传统风格。馆内的1.7万余件陈列品,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战斗历程,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10年中的 [[ 社会 ]] 和文化活动。
鲁迅1927年10月从 [[ 广州 ]] 来到 [[ 上海 ]] ,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 [[ 奔流 ]] 》、《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 [[ 文学 ]] 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 [[ 作品 ]] ,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拥护 [[ 中国共产党 ]] 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 等组织、与 [[ 国民党 ]] [[ 帝国主义 ]] 进行了长时期坚决的斗争。 ==参考文献==
111,1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