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俄关系

增加 17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俄关系,是指历史上的中国和俄罗斯、以至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双边关系。
''' 国和当今 罗斯境内的民族于唐代时已有接触,在元朝也有交流;17世纪时,俄军入侵中国,与清军拔剑弩张,两国其后订立条约,此后时有往来,并保持密切的双边 关系 ''' 但俄罗斯亦获得了不少 是指[[历史]]上的[[ 中国 领土。1910年代,中俄两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原来的君主统治(大清帝国 ]] [[ 俄罗斯 帝国)分别被推翻,共和政体( ]]、以至现在 中华 苏联)成立。中华民国和苏联互相向对方示好,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中华民 国与俄 罗斯联邦 之间 陷入矛盾,因为苏联鼎力支持中国 共产主义运动 双边关系
中国和当今俄罗斯境内的[[民族]]于唐代时已有接触,在元朝也有交流;[[17世纪]]时,俄军入侵中国,与清军拔剑弩张,两国其后订立条约,此后时有往来,并保持密切的双边关系,但俄罗斯亦获得了不少中国领土。1910年代,中俄两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原来的君主统治(大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分别被推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和苏联)成立。中华民国和苏联互相向对方示好,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中华民国与俄国之间陷入矛盾,因为苏联鼎力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退到台湾。苏联率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适逢 [[ 朝鲜战争 ]] 爆发首先进行军事援助,斯大林死后,接班人又需要中国的支持,苏联领导阶层处处援助中国,派出的驻华大使罗申受到元首级接待。可是195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出现分歧,更爆发军事冲突;苏联撤销一切对华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把 [[ 苏联 ]] 视为敌人,交恶30多年。中苏关系在苏联将要解体时有所改善;时至今天,两国在中亚的势力影响上虽也存在冲突,但总体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有着友好且紧密的关系,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俱有合作,这在2014年 [[ 克里米亚 ]] 危机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时尤甚。2019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盟友,但不是针对任何国家的军事联盟。
==早期历史==
中国和当今俄罗斯境内的民族于唐代时即已进行过互动;当时,俄罗斯境内的 [[ 贝加尔湖 ]] 及其附近的一大片土地均是 [[ 唐朝 ]] 前期的领土。8世纪时,活跃于当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和蒙古国的维吾尔族人协助唐室平定安史之乱,小宁国公主因此下嫁族人的国王英武可汗;根据俄罗斯学者的推断,英武可汗为小宁国公主兴建了一座城堡,城堡位于捷列霍尔湖中央,外观与唐代的 [[ 宫殿 ]] 相似。
南宋末年,蒙古帝国挥兵直捣俄罗斯,军队沿着伏尔加河北上,并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 [[ 钦察汗国 ]] ,统治俄罗斯逾200年;一些俄裔士兵随蒙古大军抵达元朝大都,他们部分人参加了蒙古攻打金国和 [[ 南宋 ]] 的战争。
明朝曾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控今中国东北地区,范围曾一度扩大到黑 [[ 龙江 ]] 江口以及库页岛(当时被称为“苦兀”),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其治所奴儿干城建立了永宁寺,并留下了 [[ 石碑 ]]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于1434年废除。
==经贸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贸易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截至1950年, [[ 苏联 ]] 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截至1953年,苏联出口到中国的总额占苏联对外贸易额的18%。在中苏两国最为友好的时期,苏联向中国供应的工业器材多是重工业设备,这些设备的价钱一般比美国、英国的市场价格便宜。此外,苏联也向中国提供援助,派遣专家来华,协助改善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承诺援建逾百个大型项目,如制药厂、火电厂、飞机制造厂、拖拉机厂等,促进了经济建设;为补偿苏联在华援建,中国向苏联供应了 [[ ]] [[ ]] [[ 橡胶 ]] 等物资。
1958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单方面撤销援助中国核工业的协定,又撤回全数在华专家。由于中苏交恶, [[ 中国 ]] 与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的双边贸易额大幅下降,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 [[ 贸易 ]] 亦因而有所发展。中苏交恶后,有指中国被苏联逼使偿还债项、而致出现饥荒(即“苏联逼债”),这说法曾被广泛流传;但有史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文献和记录,认为“逼债”之说子虚乌有,而苏联更曾在三年困难时期容许中方推迟还债。
==文化关系==
在中苏关系密切时,俄语成了中国 [[ 学生 ]] 学习外语的普遍选择,中国的 [[ 教育 ]][[ 政策 ]] 也全面地仿效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大规模裁减综合大学、建立单科大学,剔除教会大学等,制定统一的教材和教案,并减少文科学生、增加理科学生,这些合并后的高校在1990年才重新编制回英美式的综合大学。 在1950年代,中苏两国[[音乐]]的交流高度政治化;当时的中国引入苏联在[[音乐教育]]、[[创作]]、[[表演]]等方面的经验,也有苏联音乐家来华。中国音乐学家薛范合共翻译了近1000首俄罗斯或苏联的歌曲,当中既有俄国民俗音乐、也有苏联音乐作品;他的译作包括《斯拉夫送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顿河好汉》等。俄语歌曲《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苏联耳熟能详的[[军歌]];这首歌在中国非常著名,还成了志愿军赴朝参战的军乐。当时,苏联[[电影]]在中国也很流行。 后来,中苏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在此期间,中方曾驱逐苏联的[[记者]],苏联当局也曾和中国[[留学生]]爆发冲突。文化大革命期间,苏联经常以霸权、独裁等负面形象出现在中国的文艺创作里;中苏纠纷稍为缓和时,关于苏联的中国文艺作品有些是描写异国人反抗沙俄或苏联侵略,有些则以缉捕苏联间谍为题。 
在1950年代,中苏两国音乐的交流高度政治化;当时的中国引入苏联在音乐教育、创作、表演等方面的经验,也有苏联音乐家来华。中国音乐学家薛范合共翻译了近1000首俄罗斯或苏联的歌曲,当中既有俄国民俗音乐、也有苏联音乐作品;他的译作包括《斯拉夫送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顿河好汉》等。俄语歌曲《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苏联耳熟能详的军歌;这首歌在中国非常著名,还成了志愿军赴朝参战的军乐。当时,苏联电影在中国也很流行。
后来,中苏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在此期间,中方曾驱逐苏联的记者,苏联当局也曾和中国留学生爆发冲突。文化大革命期间,苏联经常以霸权、独裁等负面形象出现在中国的文艺创作里;中苏纠纷稍为缓和时,关于苏联的中国文艺作品有些是描写异国人反抗沙俄或苏联侵略,有些则以缉捕苏联间谍为题。[[Category:578 國際關係]]
249,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