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纳托尔·法朗士

增加 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 ''' ,1844-1924) [[ 法国 ]][[ 作家 ]] 、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本名 ''' 蒂波·法朗索瓦 ''' ,生于 [[ 巴黎 ]] 一书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亲法朗索瓦的缩写,又因他爱祖国法兰西,故以祖国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
少年时的法朗士经常替父亲编写书目、图书简介等,置身于书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金色诗篇》,尔后以写文学批评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希尔维斯特·波纳尔的罪行》,在文坛上声名大噪。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的历史题材小说。由于受法国[[唯心主义]]历史学家[[列南]]的"人类永远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响,他的这些作品均流露出历史循环论、社会改造徒劳无益论的悲观情绪,但更多的是充满对社会丑恶的嘲讽和抨击。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隽永,韵味深长。
1921年参加法国共产党。
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 [[ 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
在文艺理论方面,法朗士要求文艺评论家发表自己的主张,反对强加于人和教条式的批判,他曾在《时报》上长期主持论坛,与保守派批评家布吕纳介对垒。
法朗士65年创作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坛宗师",他那"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1] (颁奖词)以及他创作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等,为作家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作品介绍==
包括《场边榆树》(1896)、《人体服装模型》(1897)、《红宝石戒指》(1899)和《贝日莱先生在巴黎》(1901)。
小说头两卷写法国外省某城市竞选主教,两个候选人之一的基特莱,以善于逢迎贵族妇女获胜,但他一旦登台,凶相毕露。作者借以揭示教士善变的面貌。从 第 3 第3 卷起写德雷福斯事件。红宝石戒指即主教手上所戴的戒指,象征教权。事件中居主导地位的正是教权派,他们勾结贵族保王派、军事当权派,加上外围的反动沙文主义、反犹太等各种势力,互相利用,互相争夺。在第4卷中,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贝日莱先生这时从外省被调到巴黎,任大学拉丁文学讲师。他是法朗士的代言人,为德雷福斯翻案而斗争。他到处发议论,常和统治阶级的论调针锋相对。
== 资料来源 ==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