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下大甲溪橋

增加 1,1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下大甲溪橋'''<br><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8/06/16/1/4877217.jpg&x=0&y=0&sw=0&sh=0&sl=W&fw=105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206/3201662 圖片來自聯合報]</small> |}
'''下大甲溪橋'''是位於[[台灣]][[台中市]][[大甲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台中市]][[大甲區]][[大甲車站]]與[[清水區 (台灣)|清水區]][[臺中港車站]],1987年於舊橋上游。新橋重建,上游橋樑於大甲溪橋,下游橋樑於大甲溪橋。
== 沿革和設計 ==
=== 第一代橋 ===
[[台灣日治時期]] (臺鐵)海線鐵路[[大甲車站]]至甲南站(今[[台中港車站]])間「'''下大甲溪橋'''」為[[公路铁路两用桥|鐵公路共用橋]], 上游橋樑於大甲溪橋(國道3號),下游橋樑於大甲溪橋(台1線) 全長1,214.5公尺,計61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上部結構採上承式鋼鈑梁,下部橋墩為混凝土與砌石,工程中數度遭遇洪水,終在1921年7月10完工,後續辦理鐵路橋鋼鈑梁架設工程,並隨[[海岸線 (臺鐵)|海線鐵路]]於隔年(1922年)10月11日全線通車一併啟用。而緊鄰鐵路橋西側(下游側)的公路橋橋面則在1933年完成,路寬5.5公尺。
==溪橋特性==
1987年6月30日關閉日
===雙線化===
鐵路橋樑都是與公路橋樑共用橋墩,緊貼架設,鐵公路間僅有水泥橋欄區隔開來,也因鐵軌占用一半橋墩,使得公路橋面僅容單向車行,橋的兩端則各設有管制哨;偶而還會出現汽車與火車競走的畫面;六十年代,鐵公路運量漸增,加以原橋老舊,拓寬不易,新建的鐵公路橋樑不得不分家,原下大甲溪橋拆除。
本橋之公路橋面於1975年8月26日因公路改線而停用,[[大甲車站|大甲]]~甲南(今[[台中港車站|台中港站]])間路段包含本橋為其中一個區間<ref>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63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75年7月,頁152。</ref>,故該局順勢將本橋原公路橋面改建,鋪設第2線鐵路,於1977年3月完成本橋雙線化。
1982年8月10日清晨,西仕颱風過境,山洪暴發,6時45分北上3002次柴油對號特快(DR2700型,台中往花蓮)行經本橋時,司機員劉邦松發現列車有跳動不穩現象,於駛抵大甲站時立即通報;另7時20分本橋西正線已略傾,但北上306次普通車於橋上東正線一度停車後,以極慢車速冒險通過,至8時15分本橋第45號橋墩遭洪水沖垮,鋼梁落水,交通中斷。斷橋後除了台中工務段與台中運務段人員至現場勘查以外,台鐵局局長董萍亦率領工務處處長張金波及橋隧科科長抵現場勘災。本橋經台鐵局搶修,於當年9月21日下午3時起恢復通車。
1985年8月23日,因尼爾森颱風過境帶來豪雨致洪水來襲,下午5時30分本橋第47、48號橋墩傾斜,被道班工許金爐、黃秋霖發現,即通報封鎖路線,下午6時50分該二橋墩遭洪水沖倒,4座鋼梁落橋,交通中斷。斷橋後台鐵局局長卜元禮由台中工務段段長莊永和陪同至現場勘災。本橋之後由台鐵局與榮工處搶修,於同年9月15日恢復行車。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p4Ci2h6yk&list=UUnDWeHFRmSv_I5lyTd2N3ww&index=154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3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133次彩繪普悠瑪 @ 大甲溪橋 }}
</div>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