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向仲华

移除 5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向仲华 ''' (1912年8月-1981年5月21日),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笔名苏澄、望一。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中将 ]] ,1955年获二级 [[ 八一勋章 ]] 、一级 [[ 独立自由勋章 ]] 、一级 [[ 解放勋章 ]]
==任职经历==
参加了 [[ 长征 ]] [[ 抗日战 ]] 争时期,任新中华报社社长, [[ 解放日报 ]] 社编辑,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 解放战争 ]] 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三旅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六十八军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生平简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笔名苏澄、望一。
1911年8月生于 [[ 湖南省 ]] 溆浦县观音阁乡浆池湾村一个农民家庭。8岁入 [[ 私塾 ]] 读书,16岁被保送入县立中学读书。
1927年3月加入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1929年初由于叛徒告密,在长沙被捕入狱。
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攻占长沙时出狱,参加红军。同年9月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曾任红3军团第8军军部秘书、第4师政治部秘书长、第11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4年初负责编辑出版红3军团《 [[ 红军日报 ]] 》。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社社长。西安事变时,组织成立《红色中华》西安分社,将中共中央公开电报、文告、宣言等通过分社印发西安各报社和社会团体,在舆论上很好地配合了 [[ 西安事变 ]] 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新中华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各抗日根据地新华社分社机构,使新华社采访、 [[ 通讯业务 ]] 扩展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及时准确地报道抗日军民的斗争情况,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坚定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配合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以苏澄、望一等笔名,撰写许多社论和国际评论,以犀利的笔锋鞭挞敌人,鼓舞人民斗志。
1941年12月入 [[ 中共中央党校 ]] 学习,
1942年秋毕业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45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0月任北平军调部派驻热河赤峰小组中共方面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晋察冀军区冀东纵队第13旅副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第6纵队政治委员, [[ 华北军区 ]] 第68军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先后率部参加青沧、保北、保南、察南、察绥、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 [[ 人民解放军装甲兵 ]]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 军事科学院 ]] 副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构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参与指挥了1979年广西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是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1年5月21日在 [[ 广州 ]] 逝世。
==视频=====<center> 向仲华 相关视频</center>===<center>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长征》 </center><center>{{#iDisplay[[Category:g0355huu79g|560|390|qq}}</center>军政人物]]
247,2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