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弃

增加 1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杨弃 ''' (1918年-1975年4月23日), [[ 陕西 ]] 汉阴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将领。
1937年,参加 [[ 抗日战争 ]] ,进入 [[ 八路 军115 军]]115 师344旅689团9连。后担任六师十六团政治处主任、 [[ 政治委员 ]] ,参加四平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等。朝鲜战争时,率部出战并负重伤。回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政治部主任、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1967年,担任辽宁省军区政委,后兼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2月,授少将军衔,1975年病逝于 [[沈阳市| 沈阳 ]]
==革命历程==
1934年进入 [[ 安康中学 ]] ,在进步 [[ 教师 ]] 的影响下,阅读了 [[ 鲁迅 ]] 的《 [[ 呐喊 ]] 》、 [[ 艾思奇 ]] 的《大众哲学》和 [[ 邹韬奋 ]] 主编的《生活周刊》,增强了民族责任感,提高了爱国 [[ 意识 ]]
[[ 七七事变 ]] 爆发后,杨义愤填膺,立志报效祖国,准备去汉口报考航校,到 [[ 西安 ]] 得知平汉铁路吃紧,未能去成。回校后,他一边读书,一边关心抗日形势,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1938年,经“民先”组织介绍,杨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 学习 ]] ,同年加入了 [[ 中国共产党 ]] 。抗日战争时期:抗大结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先后担任文化教员、连副指导员、连指导员。在此期间,他随部队参加了邯(郸)长(治)破击战、黎(城)涉(县)战役、保卫八路军总部的战斗和反“扫荡” 斗争。
1940年5月,部队在黄克诚率领下挺进华中,他在行军途中向战士做思想工作,替体弱有病的战士送饭、送药、背枪等。经过三个多月的跋涉,终于到达豫皖苏地区。在反顽斗争中,他被评为团的优秀政治指导员。1941~1944年,杨先后任新四军第十旅第二十八团政治处锄奸干事,第三师淮海军区第二支队特派员、营教导员,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二支队特派员,第六团营教导员等,随部队频繁地与日、伪军作战,并深入 [[ 农村 ]] ,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此期间,他参加了 [[ 整风运动 ]] ,被评为师的模范干部。
[[ 解放战争 ]] 期间,杨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师第十六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政委,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七师政治部副主任,带领部队参加了开辟西满、保卫四平、攻克锦州、解放沈阳等战役。之后,奉命率部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1950年6月, 朝鲜战争爆发。
===革命后期任职简况===
10月,杨调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加一至五次战役。 1953年7月部队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干部管理部部长。 1957年7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深造。1959年毕业后,历任第三十九军政治部主任、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军区第二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1968年4月任 [[ 辽宁省 ]]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4月23日病逝于沈阳。中共辽宁省委批准杨弃为革命烈士。 ==参考文献==
112,685
次編輯